如何設計「零死亡」城市交通空間?物理減速與避免失誤是關鍵|人本城市2

如何設計「零死亡」城市交通空間?物理減速與避免失誤是關鍵|人本城市2
若要保障行人路權、實現零死亡願景,道路規劃者應將「用路人的失誤」納入設計。圖片來源:Shutterstock
2023-08-18
文・台灣是個行人地獄
14782
從「零死亡願景」到人本城市的追求,歐洲走了半個世紀。

每年,全球有130萬人死於交通事故,有5,000萬人是交通事故的傷患,因此近年來,在全球追求城市永續發展的領域,有一個常常被提到,非常重要的概念——「零死亡願景」(Vision Zero)。

這個概念,源自瑞典。1997年,瑞典國會立法將「零死亡願景」納入未來城市發展的目標之一。零死亡願景,即為「任何在道路/街道上,因著運輸過程而產生的嚴重死傷事故,在道德上,都是不可接受的。」

行人-瑞典交通-零死亡願景-瑞典-行人地獄-人本交通-城市規劃-交通安全-vision zero-sweden1997年,瑞典宣布「零死亡願景」立法,積極降低道路的嚴重死傷事故。圖片來源:截自瑞典交通局網站

「零死亡願景」在過去20年間,影響了西方多個國家的交通運輸治理策略,一直到這幾年間,才在亞洲城市公民倡議組織與政府單位之間,流行起來。

值得留意的是,傳統交通安全概念要求憑藉遵守繁雜交通規則,也由肇事者全然承擔責任;「零死亡願景」追求的則是「系統性的安全」(Systematic Safety),也就是「被設計」出來的安全——追求「零死亡願景」時必須認知到——危險與安全的環境,都是被設計出來的;生命安全,不該是人類在公共空間移動時應該承擔的風險;即便犯了滔天大罪,都不應該接受死亡的懲罰,沒有任何道德辯解,能勝過「零死亡願景」。

汀威爾-Claes Tingvall-行人-瑞典交通-零死亡願景-瑞典-行人地獄-人本交通-城市規劃-交通安全汀威爾指出,用路人會犯錯,而道路設計者應將「人為失誤」納入道路規劃。圖片來源:截自Trafikverket YouTube

前瑞典國家道路委員會交通安全主席汀威爾(Claes Tingvall)曾說,「作為人類,我們可以要求自由的移動性,我們也可以要求安全。永遠把人類的行為,納入設計交通運輸系統的核心考量。」

「零死亡願景」最重要的概念,就是「人類總會犯錯,道路系統不該犯錯。」

「零死亡願景」有以下三個面向:

第一點,城市街道的減速策略(traffic calming)。

高速公路的設計邏輯,並不適用城市裡的街道,兩者徹底相悖。

高速公路作為「封閉式」的道路系統,是為了追求汽車通行效率而建造的;在設計上,是被預設為「讓駕駛快速通行」的地方。但城市不同,城市作為人類共同生活的空間,是「開放式」的公共活動空間,裡面有比高速公路繁雜千百萬倍的人類行為要考慮。因此,普遍來說,城市空間的基礎設計概念,來自於誘發「慢速」通行以及「避免意外」。

根據統計,在汽車與行人碰撞的事故中,汽車時速一但超過每小時30公里,與行人間的碰撞傷亡機率以及嚴重程度便大幅增加。因此,許多歐洲城市早已紛紛落實「全城限速30公里」措施,就是為了避免嚴重事故。

零死亡願景-瑞典-行人地獄-人本交通-城市規劃-交通安全-庇護島-台灣-斑馬線-用路安全-交通部-公路總局隨著人本交通意識興起,台灣也陸續增設行人庇護島,減少行人風險。圖片來源:交通部公路總局第二區養護工程處南投工務段臉書

不過,我們不能只是透過立法、設立標誌或者插幾根測速照相機,就期待交通減速的措施策略會自動帶來效果,而是必須以「物理減速」的科學專業來達成——在實際操作上,「車道寬度的縮減」(lane narrowing)、人行空間路口外推、設置行人庇護島等等,已是歐洲行之有年,能降低汽車時速,以及減少行人穿越街道/道路所需空間,實質有效的方法。(延伸閱讀|台灣為何成「行人地獄」?原罪是讓駕駛「慢不下來」的道路設計

第二點,深刻認知人性弱點。

一座城市若要要追求「零死亡願景」,首先,街道設計就必須具備「寬容性」(forgiveness )與「限制性」(restrictiveness)。

這個概念不難懂,就是台灣許多傳統產業談的「防呆設計」。寬容性的意義在於,如果有人犯了錯,也不至於造成嚴重的事故;而限制性的意義則在於,預防人們犯下潛在錯誤。

如果,一座城市的運作,必須依賴使用者永遠不犯錯;而公共空間的使用者,也必須隨時謹記如何精準地操作繁複的重機械,然後才能擁有安全、快速、便利使用城市公共空間的權利;那麼,這座城市就不是一座「為人而設計」的城市,我們永遠會遭遇「人為失誤」(human error)的潛在威脅。

行人-瑞典交通-零死亡願景-瑞典-行人地獄-人本交通-城市規劃-交通安全城市規劃需考量「人為失誤」,確保即便犯錯也不至於造成重大傷亡。圖片來源:Unsplash

當人們能夠預測會發生什麼危險,也能簡單、輕鬆地做決定的時候,就會犯下較少的錯誤。「預防」事故發生的機率,遠比事後的「治療」更重要;因此,以「懲罰」期待人類行為的「自我矯正」,是絕對無用的,還只會延伸更難解的社會問題。

人都會犯錯,如果我們永遠遵守交通規則,那麼肯定不會有事故發生;但我們是人,我們不可能不犯錯,我們也不應該「被期待」做到永不犯錯。我們要先承認這個事實,更要重新審視當前一切交通運輸規劃在「零死亡願景」下的適用性,才能繼續談下去。

第三點,「零死亡願景」是走向「人本城市」的第一步,也是最基礎的一步。更是城市人本發展的所有相關專業者——交通工程師、土木工程師、運輸規劃師、城市設計師等等,所必須滿足的「最低職業道德標準」。

「零死亡願景」並不是遠大的目標,就如同我們需要陽光、空氣、水,才能存活;但我們存活的目的,並不只是追求陽光、空氣、水,而是期待追求更好的生活。(延伸閱讀|市區道路這麼多,為何還會塞車?1989年《天下雜誌》已有解答|人本城市1

瞭解更多:「零死亡願景」是什麼?

延伸閱讀:如何從零開始,打造一座人本交通城市?

2023年八月,政府宣布跟上瑞典「零死亡願景」的精神,將重建交通政策,且2030年前,交通事故死亡人數應降低三成。但台灣如何做到?未來城市帶你看向各國的交通觀念與道路規劃思考,尋找台灣現在應立即前往的方向。

深度專題|每小時傷亡兩行人!「人本交通」為何走不出死亡幽谷?

其他人也在看

你可能有興趣

影音推薦

#廣編企劃|【2023 天下城市高峰論壇 #9】新竹市交通處長 倪茂榮:改善交通,必須先做出優良示範道路|天下雜誌✕未來城市

已成功複製連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