死者不是統計數字,而是某位親愛的家人:歐美交通「零死亡願景」

死者不是統計數字,而是某位親愛的家人:歐美交通「零死亡願景」
澳洲零死亡願景宣導短片強調,每個車禍傷亡者都是某人的家人。圖片來源:截自YouTub
2023-06-09
文、圖・趙家麟(中原大學設計學院院長)
15617
20世紀初,汽車成為人類更便捷、快速的移動方式,卻也為城市帶來事故及傷亡——世界衛生組織指出,每年近125萬人因車禍而死亡。為了打造一座更安全、宜居的城市,歐美、日本都採取了「零死亡願景」,他們怎麼做?

本文重點

  1. 20世紀初汽車的發明,帶來全新的移動方式,脫離獸力和軌道的限制,但也導致世紀中大城市的事故傷亡問題加劇。
  2.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數據,每年全球因車禍死亡人數接近125萬人,另有數千萬人因車禍受傷或殘廢,成為死因最高的疾病之一。
  3. 「零死亡願景」源自瑞典,強調任何因道路交通事故而喪生或重傷的情況,都是無法被接受的道德問題。
  4. 世界各國紛紛採取「零死亡願景」,包括英國愛丁堡、加拿大、美國紐約、澳洲和日本等地,努力降低交通事故造成的傷亡。
  5. 瑞典在2000年至2014年間成功減半道路交通死亡人數,成為全球最安全的國家之一。
  6. 台灣在交通事故死亡率和傷亡人數方面仍有很大的改善空間,需要跨領域整合、改善道路設計、加強政府組織協調和執行方法等措施來實現「零死亡願景」。

20世紀初汽車的發明,將人類的移動方式帶進一個全新的境界,逐漸脫離了獸力與軌道的運輸限制;沒有想到這個重要的發明,到了世紀中,已在許多大城市造成愈來愈嚴重的事故傷亡。自二戰結束後,許多人類的寶貴生命失去,不再只是因為戰爭、疾病、飢餓或天災,還有因為道路交通事故。

根據世界衛生組織2002到2018年數據,全球因車禍死亡的人數每年接近125萬人,另有二至5,000萬人因車禍受傷或殘廢。車禍,是各式疾病之外,死亡人數最高的死因,這是何等諷刺又何等荒唐?因此多年來,許多國家和城市都努力提出各種對策來降低車禍造成的傷亡。

「零死亡願景」(Vision Zero)是什麼?

1997年,瑞典議會率先通過了「零死亡願景」(Vision Zero),它的核心精神是「任何人因為道路交通喪生或重傷,在道德上是完全無法被接受的」。鄰近的挪威也於1999年採取「零死亡願景」,之後世界各國如英國愛丁堡(2010年)、加拿大(2016年)、美國紐約(2014年)、澳洲(2018年)、日本(2018年)等地也陸續採行。

21世紀初,全球的國家、城市都逐漸將「盡最大的努力讓交通事故傷亡降低,朝零死亡進展」做為共同的目標。瑞典自從2000至2014年,道路交通死亡人數減半,成為從交通死亡角度看來,全球最安全的國家。

紐約市長白思豪(Bill de Blasio)2019年初表示,2018年紐約交通死亡人數創下百年新低。上次紐約的道路這麼安全還是上世紀的1910年,但自從實行「零死亡願景」四年以來,紐約市車禍身亡人數已比2013年少了三分之一。

1個、2個⋯⋯你能接受多少死亡數?

若只將焦點放在數目字上,一般民眾不會有感,因為數字是抽象的,總覺得車禍這種倒楣事不會發生在自己或家人身上。但網路上一部澳洲的「零死亡願景」宣導短片,是一段感人的街頭訪談,就直面了「死亡人數」議題。

訪問者冷靜的問一個身材微胖的壯年男子:「這個城市在過去一年中有213人在道路事故中死亡,你覺得什麼是你比較能接受的死亡數字?」男子猶豫思索了一陣子後回答:「可以接受的死亡數字嗎?也許⋯⋯也許⋯⋯70⋯⋯」(心想已經降低很多了);接著訪問者要他回頭,男子身後街道那頭走出了一群人,「這就是大概70個人的樣子。」

訪者說,當這群人逐漸朝男子走來時,男子的神情開始改變:「天啊⋯⋯他們是我家人!」訪問者再問,「那麼,現在什麼是你比較可以接受的數字?」男子皺著眉頭,擦了一下眼角的淚水回答:「零⋯⋯應該是零。」一個小女孩衝了上來喊他爸爸,接著他的兒子、妻子和其他家人都湧了上來。

Man on the street-Towards Zero-零死亡願景-VisionZero-澳洲-交通事故傷亡-人本交通-行人地獄-城市規劃影片中,男子的家人朝他走來,改變他對「可接受車禍死亡人數」的想法。圖片來源:截自YouTube

這就是「零死亡願景」的核心精神:任何一個在道路上因為車禍傷亡的人,不是某人、別人或路人,他們都是我們親愛的「家人」;沒有一個人的死亡,不會引起一群家人的極度傷痛和失落——這應該是一個國家和城市道路安全的終極目標。

車禍造成的死傷會引發悲慘的連鎖反應,從個人的喪失延伸到社群集體的衝擊。由於人們對城市街道的安全產生了恐懼,他們在道路上的移動與活動會愈來愈低;我們的健康則因生活上久坐引發疾病,和都市中愈來愈高的二氧化碳排放量,而愈來愈差。

「零死亡願景」與傳統安全觀念,有何不同?

「零死亡願景」立基於一種道德層面的信念:人人都有權利在自己的城市和社區裡安全地移動,而道路系統的設計者和政策制定者,應該共同承擔責任,來確保人們旅程的安全。

此外,「零死亡願景」的安全觀念和傳統的安全觀念有三個最大不同:

一、車禍死亡是可以預防和避免的,不是現代生活的必然

長期以來,人們總認為車禍重傷和死亡,已經是現代生活中不可避免的副作用,故稱車禍為「意外」,顧名思義是意料之外,是無法避免的。但「零死亡願景」的理念是「車禍死亡是可以避免的」,我們應該有能力預測與預防這種悲劇,透過前瞻性、預防性的做法,提升安全的優先等級。

預防-零死亡願景-VisionZero-澳洲-交通事故傷亡-人本交通-行人地獄-城市規劃-車禍零死亡願景的安全觀念指出,車禍可事先預防,讓發生風險降至最低。

二、不全是駕駛,而是道路設計者和政策制定者,應該承擔更多責任確保安全

傳統的道路安全觀念,是車輛駕駛背負最大責任,事故發生都是駕駛或路人的錯。「零死亡願景」則體認到,人們總會在某些時候犯錯;因此,道路設計和相關政策要能確保當錯誤發生時,不至於造成重傷或死亡。

意思是說,道路設計者和政策制定者,應承擔更多改造道路環境的政策與相關責任,以減少車禍的嚴重程度,而非將責任完全歸咎給駕駛或用路人。

過去也許很少人知道,道路需要好設計,設計不良,道路會殺人。每次的事故,往往兩造都受害,因為除了酒駕、疲勞、身心疾病駕駛之外,通常不會有人開車出門,是故意要去衝撞其他車輛或路人。很多時候,是道路設計本身直接、間接引發了事故,結果一方家破人亡,一方抱憾終身,道路設計不好,往往就造成悲劇。(延伸閱讀|台灣為何成「行人地獄」?原罪是讓駕駛「慢不下來」的道路設計

三、不是單一專業和部門,而是一個跨專業跨部門的整合性任務

「零死亡願景」將各種不同的利害關係人拉在一起,共同處理這個複雜的問題。以往這種結合交通、工程、政策與公衛等跨專業的合作非常少見,「零死亡願景」注意到許多因素都與安全有關,包括道路設計、車速、行為、科技與政策;因此,許多城市陸續訂出大家共同的目標朝向零死傷目標邁進。

台灣離「零死亡願景」的願景有多遠?

看看台灣的情形,中山高在1978年通車,比起西方國家,台灣算是很晚才進入汽車時代;然而40年來台灣道路傷亡的情形,可能會讓人震驚。

921大地震已屆24周年,國人對當年各地屋倒路斷的景象與龐大的死傷記憶猶深。921大地震的死亡人數約為2,415人,受傷約1萬1,300人;然而,台灣30年來每年道路事故死亡人數,沒有一年低於921大地震的死亡人數。若換算成道路事故死亡率(每十萬人口),台灣的交通事故死亡率是東亞第一,是英國、日本、荷蘭、瑞典、瑞士、挪威、丹麥等國的四倍之多。

台灣交通事故死亡率-零死亡願景-VisionZero-澳洲-交通事故傷亡-人本交通-行人地獄-城市規劃-車禍台灣的交通事故死亡率,是許多歐洲國家的四倍之多,更位居東亞第一。

此外,台灣近年急速攀升的受傷人數同樣值得關注。先進國家是死、傷兩個數字一起降,台灣這幾年卻是一個緩降,一個急升,受傷人數幾年內增加了一倍;車禍受傷的總人數,近五年每年都有40萬人(輕傷沒叫警察來的不算),五年總受傷人數約200萬,接近台灣人口十分之一。

這樣龐大的傷亡數字,是戰爭中的國家,或921大地震那樣極重大的天災,才會發生;影響的不只是道安,而是國安。

台灣人面對媒體上每天都有的死亡車禍報導,卻已愈來愈無感。數字只是一個抽象概念,然而每一個「1」的背後都是一個破碎的家庭,是一個夜裡哭泣的父母(或孩子),是一個終生殘疾的人士,或是一個永遠恐懼城市的心靈。我完全不能理解,一個國家的城市治理者,在面對這樣的數字,怎能安心,又怎能放心?(延伸閱讀|台灣行人5大地獄現象:12月死亡最多、65歲以上逾6成、15縣市傷亡不減反增

從三方面訂定「零死亡願景」

一、採行「零死亡願景」新觀念,邁向「人本城市」

歐洲先進國家,如哥本哈根、阿姆斯特丹、斯德哥爾摩、布拉格,花了40年,逐漸從「車本城市」轉變成「人本城市」;市中心從當年被汽車佔滿,變成今日充滿行人、腳踏車,城市變得更安全、更乾淨、更有效率、更有活力,也更有商機。

哥本哈根-丹麥-零死亡願景-VisionZero-澳洲-交通事故傷亡-人本交通-行人地獄-城市規劃-車禍哥本哈根的街道曾被汽車佔滿,如今城市空間保留給行人和自行車。

2014年美國紐約市設定「零死亡願景」的目標,是一個重要的宣示;必須全面檢討作為「人本城市」的各面向改善的工作內容,「人本城市」不是無車城市,而是回歸以行人、自行車和大眾運輸為主幹的城市;自用汽機車不再是主宰城市運輸的主角,就算還有,也不應該是以如此疾速的方式出現。

「零死亡願景」絕非一蹴可幾,但是沒有訂下這個目標,就永遠無法接近目標。(延伸閱讀|​​2030年巴黎將成「無車城」 市長伊達戈:珍貴空間不該被汽車主宰!

二、政府組織上,必須跨域整合

如同前述「零死亡願景」新觀念的第3點,這是一個跨領域、跨專業的整合性任務,必須是中央政府跨部會,與地方政府跨局處來做。地方首長必須帶頭,讓包括交通、都發、工務、警察、教育、法務、衛生、監理所等單位都進來討論,突破原本政府機關之內的局處藩籬。

公部門以往慣性的本位主義,往往讓許多需要跨域整合的任務難以推展,形成各做各的事;以至於多年以來台灣的交通死傷事件層出不窮,城市道路天天成為台灣版現代悲劇上演的舞台。責任到底在誰?各縣市改善道路安全的「零死亡願景」成績單必須被評比與報導,因此,政府組織必須突破與檢視。(延伸閱讀|人行道為什麼蓋不起來?公部門推人本交通的5大難題|新北養工處總工程司何文吉

三、政策上,訂出「零死亡願景」的執行方法與行動計畫

在新觀念與跨局處的整合機制之後,需要有明確的執行方法,來檢視和分析各項長年累積下來造成道路傷亡的問題。就像虛弱的身體不能頭痛醫頭,需要先進行全身健康檢查,重新徹底找出病因才能對症下藥。

以往的做法顯然不足,其中有三項行動計畫是立即可以進行的:

一、針對死亡和重傷事故做深入個案研究

透過環境行為科學的研究方法,有系統地針對台灣交通死亡事故中,道路環境對用路人(駕駛、自行車、行人)的行為之間的關聯性進行研究,會是朝向「零死亡願景」環境很重要的科學實證基礎。

二、每年指認各城市十大危險路口與路段進行分析與設計改造

台灣的交通事故超過65%發生在路口,指認十大危險路口與十大危險路段需要大數據;指認之後的原因分析需要跨領域的專業討論,如同複雜的病情需要多科醫師會診,才能準確釐清病癥,以便針對危險路口與路段提出改造行動。(延伸閱讀|公民參與+數據圖表,找出應立即改善的行人高風險區|竹東高中老師韓中梅

危險路口路段-零死亡願景-VisionZero-澳洲-交通事故傷亡-人本交通-行人地獄-城市規劃-車禍趙家麟認為,要走向零死亡願景,就應先指認出危險路口與路段。

此外,道路設計的專業度需要重新檢視。好的道路設計教育、專業與行政執行都需要整體提昇,不能停留在舊式工程設計的思維;否則正確指認了病徵,卻找來不專業的醫生,對病情恐怕還是雪上加霜。

今年初,筆者針對斑馬線上一再發生的行人遭撞喪命,指出是「斑馬線殺人」,獲得媒體廣泛的報導,政府立即召集六都針對路口斑馬線的設置提出改造設計。

政府積極是應該地,但是在缺乏全盤嚴謹的研究分析下,急就章式的改造往往衍伸更多安全問題,有的甚至完全改錯了方向,讓路口更加危險。下圖的案例是應該要將原本斑馬線(梯形黃框)設置得更遠離路口中心(往左),結果卻完全改錯了方向,更靠近路口中心,使行人更危險(細節請查閱「斑馬線殺人」報導)。

斑馬線-零死亡願景-VisionZero-澳洲-交通事故傷亡-人本交通-行人地獄-城市規劃-車禍政府急就章地改造斑馬線,反而完全改錯方向,讓路口更加危險。

英國政府每隔幾年,就有針對全國十大危險路口與路段的改造補助計畫,對逐步提升市區道路安全影響很深遠。

英國-零死亡願景-VisionZero-澳洲-交通事故傷亡-人本交通-行人地獄-城市規劃-車禍每隔幾年,英國政府就會補助、改造全國十大危險路口與路段。

三、將人行環境改善當成重大政策推動

人行環境的改善算重大政策嗎?若是從全台每年260個行人死亡,1.5萬人受傷(還在快速攀升)的數字來看,此事必定重大;從翻轉整個台灣社會對於用路觀念與習慣的角度來看,此事也必定重大;從面對愈來愈高齡化的台灣社會,完善步行環境對維持年長者身心健康的角度,更是重大的事。

人行道改善,工程的複雜度並不太高,但是,它的影響層面既廣且深,政府必須將它視為重大政策來推動。

若依照「零死亡願景」的新觀念,道路上的傷亡,道路設計者和政策制定者都必須負擔一定的責任。台灣的城市如何回應這樣的觀念和國際潮流?以往台灣都市交通一味努力讓車行「順暢」的結果,是否和車輛與行人大量傷亡直接相關?是否讓許多行人在穿越道路或在路上行走時,都經歷極大的安全威脅?政府單位以往努力的方向,是讓台灣的道路和城市街道離「零死亡願景」更近,還是更遠?

當一個城市的街道安全,這個城市就安全;當一個城市的街道不安全,這個城市就不安全。盼望每一個台灣的城市都能訂定「零死亡願景」,成為人本城市,才能安全、安居,還能讓人享受。(延伸閱讀|如何降七成交通死亡率?瑞典「零死亡願景」:優先保護行人,圓環取代路口

深度專題|每小時傷亡兩行人!「人本交通」為何走不出死亡幽谷?

其他人也在看

你可能有興趣

影音推薦

#廣編企劃|【2023 天下城市高峰論壇 #9】新竹市交通處長 倪茂榮:改善交通,必須先做出優良示範道路|天下雜誌✕未來城市

已成功複製連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