全球瘋AI,台積電能再紅多久?《晶片島上的光芒》30年資深科技記者揭秘

全球瘋AI,台積電能再紅多久?《晶片島上的光芒》30年資深科技記者揭秘
未來城市Podcast EP.76 未來大來賓:財經作家林宏文。圖片來源:未來城市
2024-03-05
整理・許靜之
12202
近期台灣財經與科技圈最大的話題,莫過於台積電日本熊本廠的盛大開幕。從宣佈到投產,熊本廠僅僅只花了兩年多時間,驚人的設廠速度,來自於日本政府對於台灣半導體製程與人才的渴望。

跑了30年科技線的林宏文將自己的記者生涯所聞所見集結成冊,於去年發表《晶片島上的光芒》這本書。不僅回顧台灣半導體近40年的半導體發展史,解析為何台灣從代工製造,搖身成為晶片之島的過程。

憑藉扎實的技術力與服務熱忱,台灣成為世界供應鏈不可或缺的貿易夥伴。然而,除了榮景之外,半導體也成了地緣政治下的籌碼之一。而本集節目就藉由林宏文的觀點,剖析台灣半導體未來的機會與挑戰!

★ 馬上收藏!最新AI書單:從2023年十本AI主題書單,設定2024年度目標

未來城市Podcast EP.76

▹ 未來主持人:未來城市頻道總監 陳芳毓
▹ 未來大來賓:財經作家 林宏文

▹ 訪談精華一次收藏:

科技-科技趨勢-科技產業-台積電-TSMC-林宏文-晶片島上的光芒-科技法規-AI-人工智慧-晶片-人才-半導體林宏文觀察,人擁有無限能力,也是台灣站上半導體產業巔峰的關鍵。圖片來源:未來城市

問:在這次AI選書中,挑了一本專談半導體的《晶片島上的光芒》,晶片與AI的關係到底是什麼?

林宏文(以下簡稱林):晶片與AI是當前最重要的兩個關鍵字,不只台灣關注,全世界都在關注。

尤其在ChatGPT問世後,訓練大型語言模型需要算力,算力又來自於晶片。輝達晶片功能越來越強,才支撐起GPT模型運作,因為即時生成文字回答需要算力,也就是晶片的力量。

晶片戰-半導體-科技-科技趨勢-科技產業-台積電-TSMC-林宏文-晶片島上的光芒-科技法規-AI-人工智慧-晶片-人才《晶片島上的光芒》集結作者對半導體事件的觀察,適合關注高科技發展的讀者閱讀。圖片來源:早安財經

問:回到40年前來,台灣是如何從一個普通小島,到成為全球關注的「晶片島」?

林:現在全球發展半導體產業,都想參考台灣的經驗。當年台灣的技術來自美國RCA公司授權,還有工研院與衍生的聯電、台積電,加上政府政策與資本市場,各種條件匯聚才讓產業成形。

在這之中,我認為最重要的是「人」。

台灣天然資源不多,水、電、土地都有限,唯有人才源源不絕。人準備好了,機會抓住了,就是產業發展的關鍵。

在教育方面,台灣對理工人才的訓練非常扎實,因此我在書中也提到「3+1」的競爭優勢。早期台灣先抓到PC產業的機會,接著發現PC需要記憶體與半導體,就開始切入投資、發展晶圓代工,電子業一層層升級,人才也都準備好了。

回顧台灣的發展歷程會發現,人才準備好了,產業政策才能燃燒起來;如果沒有人才,頂多就是外商來設立加工廠,做組裝勞力的工作。

台灣早期經歷過這個階段,也就是加工出口區的年代,不過因為後來台灣教育水準不錯,又能抓住機會,很多人毅然離開去創業。

以聯發科董事長蔡明介為例,他在台大電機畢業後,在台灣工作一陣子,但發現只能做簡單的組裝工作,就決定出國唸書發展。後來直到工研院要發展半導體,他被找回來國內,加入聯電後,才分出聯發科。

早期台灣有兩大外商,分別是飛利浦和德州儀器(TI),最初都是來台設立封測廠。其中就有不少人離開出來創業,例如電子股第一家公司光寶的創辦人宋恭源,就是從德州儀器出來的,可見外資確實也在台灣培養了一些人才。電子五哥從施振榮到林百里這些第一批創業家,當時都是這樣出來的。

當前最受矚目的張忠謀,又跟這些本地創業家不太一樣。張忠謀最初其實跟台灣沒有太多淵源,又已經在國際級企業當到第三號人物了。因為自帶光環,所以我認為他的創業跟其他人不太一樣。

問:在台灣半導體產業中,讓大家最好奇的人物就是張忠謀。您能分享一些小故事,聊聊他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嗎?

林:我還在《經濟日報》曾採訪過他一次。當時台積電規模還小,尚未掛牌上市,讓我享受了一段與教父級人物的輕鬆談話。

如今領導台積電能大幅成長,很多人都說關鍵在於正直(integrity),但我認為更重要的是負責(accountability)。過去採訪過多位台積電主管,他們都很常提到這個字。

台積電能在全球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力,其實在台灣很少有企業能做到這個規模,張忠謀這種負責的精神要貫徹到每一位主管與員工身上,並不容易。

張忠謀-台積電-tsmc-智慧製造-數位轉型-企業轉型張忠謀的「負責」心態貫穿台積電,也打造出讓人信賴的企業。圖片來源:總統府Flickr

問:您在書中比喻,台積電是一個大同盟,英特爾(Intel)獨自跳舞;也提到張忠謀與曹興誠兩人個性完全不同,台積電是「拙」、聯電比較「巧」,這些觀察從何而來呢?

林:聯電是一家產品公司,早期就做很多消費性IC產品,因此需要有業務去掌握市場趨勢。我會形容聯電比較巧,是因為他不只生產,還有推出產品,必須靈活因應市場變化,例如在聖誕節前就要加緊大量生產,才能趕上消費旺季。

台積電則只做代工,沒有自己的產品,專注在製造技術與客戶需求,就能觀察長期累積的功力。

這兩家公司很不一樣,就如同曹興誠和張忠謀個性也很不一樣。老曹靈活多變,聯電也是在成長過程轉到晶圓代工,開始追趕台積電,策略就要跟著改變。在2000年,這兩家公司競爭激烈,後來台積電就一路領先了。

至於台積電與兩大對手英特爾、三星,也有長期的競爭關係。十多年前,我曾經寫過三星的書,當時很氣憤三星把台灣打得很慘,這次寫台積電的書就開心多了。

簡單來說,過去三星做記憶體晶片居多,這是少量多樣的標準產品;邏輯晶片則同時有上百個產品在生產線上,必須即時應變調度。有時客戶還會打來問能否提前出貨,那生產時程又要重新調整。

整個晶圓代工產業就像科技業裡的服務業,不只要管理製造部分,還要能滿足客戶的需求,不管是英特爾還是三星,都沒辦法做到這部分。

台灣後來也想透過政策來複製半導體的成功,才會推出「兩兆雙星」計畫,其中一個就是記憶體。無法成功的原因在於,競爭對手很大比例都是三星這些大財團,因為記憶體是大眾化商品,需要觀察市場變化,並長期砸大錢投入研發。

大財團對虧損的忍受度較高,而台灣當時投入同步動態隨機存取存儲器(DRAM)的公司規模都很小,遇到不景氣就賠錢欠債。不僅如此,這些技術都來自授權,比不上其他國家或大公司。

以技術自主這點來說,台積電就做得非常好。在2000年0.13微米製程,就不授權IBM合作,決定自己來發展,兩年後就成功大幅超越對手。

問:最近台積電到日本、美國設廠,有些人擔心會弱化台灣競爭力,甚至稱為「去台化」,您在書中表達不同意這樣的看法,原因是什麼?

林:「去台化」基本上都是政治語言,很多人會從藍綠立場去講,但我不太認同美積電、日積電掏空台灣的說法。

我比較關心的是,技術有可能外流嗎?

以台積電的發展來說,研發人員有近七萬人,都以待在台灣的台灣人為主。在其他國家,其實很難找到這麼一批人願意努力工作、擁有良好的學術訓練,還願意加班,並且有優秀的領導者。

這些條件要到齊不容易,也許韓國有一點,但規模並不那麼大。

我的重點是,台積電把核心都放在台灣,所以黃仁勳說台積電的靈魂在台灣,因為研發做出新的製程技術後,工廠量產要有學習曲線,台積電把這些都做好了,才讓美國、日本或德國照抄過去。台積電的大腦在台灣,身體可以有很多個,所以在其他國家的工廠,就是分身而已。

問:最近台積電日本熊本廠落成,只花不到兩年的時間,但美國廠似乎還是遙遙無期,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差別?

林:簡單來說,我認為製造是亞洲人的強項。而美國對台積電的補貼一直還下不來,中間又有製造工人、工會等問題,都在阻礙進展。

在日本方面,在前首相安倍在任時,就開始推動補貼政策,日本政府的態度直到現在都沒有變過。

打從一開始,他們就認為這件事對日本很重要。在80年代,日本半導體產業非常強;但在50奈米製程之後,就做不下去了,台積電反而是一路成功,他們會覺得應該能向台積電學習。

目前日本外銷出口比例最高的產業是汽車,需要半導體支援才能運作順暢。此外,日本半導體周邊產業很強大,從設備、材料到化學,對日本發展同樣重要,所以有一說是台積電會衍生上兆元的周邊效益,是對日本相當有利的。

台積電設廠也為日本人才提供更好的就業機會,所以我認為日本政府是仔細考量過效益,才決定做補貼,速度也就比美國快多了。(延伸閱讀|飛向未來的建築:從台積電18廠,看台灣科技聚落的挑戰與創新|JJP專欄

問:台股在台積電帶動下要創歷史新高了,您認為台積電的榮景能持續多久?有哪些隱憂嗎?

林:張忠謀先生在2018年退休時,他說台積電還能再紅20年,算起來就是2038年;那打一點折扣的話,我覺得至少到2030年之前,台積電沒有什麼隱憂。

首先,英特爾、三星這些對手都有各自的問題,台積電已經長期保持領先,儘管還是有些挑戰,例如美國廠進度沒那麼快,但只要不繼續再做大投資就好,對公司本身影響不大,頂多是皮肉傷,傷不到筋骨。

我認為台積電真正的挑戰,是自己的問題,甚至是台灣的問題。

第一,人才不夠。台積電年資在三年內的員工有三萬名,而每年台、清、交、成等電機電子系所畢業生只有3000到4000人。這也讓很多公司都缺人,因為絕大多數優秀人才都先輩台積電吸走了。

第二,台積電整體離職率落在4%到5%,但一年內員工的離職率在15%,也就是留不住新員工。

第三,台灣缺水、電、土地等資源,半導體晶圓廠依然會帶來沈重的負荷。台灣綠電比例仍低於10%,若將所有生產線放在台灣,在碳排方面就要承受競爭劣勢。

所以被問到台積電面臨的挑戰,我覺得更多是內部問題,如果遲遲沒有解決,就可能輸給了自己,而不是輸給外部對手。(延伸閱讀|台積電之後,台灣何時能再育成「新護國神山」?期待AI發展新風貌|郭耀煌專欄

聽懂未來:關於AI科技,我還想知道更多⋯⋯

未來城市給你更多知識補充包!

想聽更多未來城市Podcast節目?

  • 首播時間:隔週六播出。
  • 頻道搜尋:天下雜誌Podcast頻道「聽天下」,或關注未來城市網站「未來城市Podcast」系列內容。
馬上收聽:未來城市Podcast播放清單

其他人也在看

你可能有興趣

影音推薦

#廣編企劃|【2023 天下城市高峰論壇 #9】新竹市交通處長 倪茂榮:改善交通,必須先做出優良示範道路|天下雜誌✕未來城市

已成功複製連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