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獨家專訪】月救60多條人命,嚴格執法為何喊停?交通部長王國材「天人交戰」:我寧可堅持,但需社會共識

【獨家專訪】月救60多條人命,嚴格執法為何喊停?交通部長王國材「天人交戰」:我寧可堅持,但需社會共識
交通部長王國材走在民怨與道安之間,他認為,應讓基礎設備更完善,再重啟嚴格執法。圖片來源:賴永祥攝
2024-03-12
採訪、撰文・陳芳毓
12070
「一個人過馬路我不擔心,但要保護另一個人時,我真的會緊張,」說話的人,是交通部長王國材。

這位掌管全台交通的最高官員,日前接受「未來城市@天下」的專訪。訪談中,他脫口坦承台灣交通並不安全的事實;儘管如此,他仍選擇在三月七日,將被網友戲稱開啟「大違停時代」的《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》修正案──「輕微違規不記點、不檢舉」送交行政院會。

為什麼?

在一個半小時訪談中,王國材端坐椅子前二分之一,專心回答每一個問題,每當談到這次關鍵決策,他總以「天人交戰」和「找平衡點」作結。整場採訪下來,這兩個詞各出現六次,似乎政策出手前,已在他心裡繞了九彎十八拐。

時間回到去年六月。CNN點名台灣是「行人地獄」,加上數起令人心碎的幼童交通事故,交通部迅速祭出嚴格執法,包括停讓行人、禁止臨停、記點吊扣駕照等,短短兩個月,每月事故死亡人數便較去年減少63人,降至五年來的最低點。

然而,這場交通革命三個月就遭遇反挫。立委在社群媒體發文「不能只顧開單記點,卻忽略民眾生活」,職業工會更號招百輛計程車與遊覽車包圍交通部。重重壓力下,交通部承諾重新評估執法強度。

「這是民怨與道安的兩難,」王國材告訴媒體。

沒有數據佐證,僅憑「民怨」反覆決策,重創翻騰一整年的路權運動。十月,交通事故死亡人數再次上升,全年意外事故更比去年暴增2.7萬件。

很難想像,當交通「零死亡」已成先進國家共識,去年台灣道路上卻仍有40多萬件事故,54萬人受傷,3,000多人死亡,規模遠超過921大地震。人們期待一位堅持人本的超級英雄,卻只等到一位走鋼索的人,前進有民怨,後退是死傷。

馬上了解:「零死亡願景」(Vision Zero)是什麼?

「駕駛覺得交通部太過分,路權團體又覺得交通部做得不夠,」王國材每一步都試圖尋求折衷,但立委、民間團體、地方政府各有盤算,並非每一次都能接受;用路人死亡數就在輿論角力中來回擺盪,時高時低,看不見歸零的可能。

王國材不是沒領教過台灣馬路有多地獄。平常他開車,是掌管全台交通運輸的最高官員;假日他走路,是推小孫子嬰兒車過馬路的阿伯,「一個人過馬路我不擔心,但要保護另一個人時,我真的會緊張。」

只是他從大學一路學交通,「車流順暢」已融入DNA。他坦承台灣道路不夠人本,但話鋒一轉,又提醒行人過馬路別滑手機;要先揮揮手,讓車子看見。這樣的他,聽來更像一位好心阿伯,而不似一位堅持人本價值的部長。

一整年的抗爭,催促交通部兜齊了改革預算、法規和執行資源。四年400億元投入行人設施改善、《道路交通安全基本法》《行人交通安全設施條例》,加上行政院長主持、各部會與22縣市首長出席的道安會議,是王國材心中的正向循環起點——等基礎建設完備、地方KPI確定,再開始嚴格執法,「環境做好了,駕駛也沒話可說了。」

終於,接下交通改善最後一棒的地方政府,也走上了鋼索。

只不過看著回升的事故死傷數字,不禁要問:既然曾經走向天堂,為何還要回望地獄?

以下為專訪精華摘要:

王國材-交通部-交通法規-行人-行人安全-行人地獄-車禍-駕駛-汽車-車本主義-人本主義-城市規劃-交通硬體王國材努力尋找道安與民怨的平衡點,近日提出輕微違規不記點、不檢舉的新規定。圖片來源:賴永祥攝

問:這一、兩年民眾對交通反彈很大,「行人地獄」國際皆知,您認為癥結在哪?

答:前年底,CNN也說台灣是「行人地獄」,很多國家也把台灣列為旅遊警示;去年上半年又發生好幾件重大意外,包括台中市公車、台南三歲女童。我認為這很嚴重,所以交通部提出嚴格執法,檢舉、記點,立委也加碼。

當時社會氛圍一面倒,全台灣都很重視行人路權。六月30日依《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》開始嚴格記點以後,也很快看到效果。你看這數字(指去年事故死亡人數),七、八、九月嚴格執法,八月、九月死亡人數都比去年同期少60多人。

但過了幾個月,駕駛開始吵了,覺得交通部做得太過分,路權團體又覺得交通部做得不夠;才會產生我常常講的一句話,「道安與民怨的兩難」。

我們開始檢討,十月調整後,數字就沒那麼好。(註:十月交通事故死亡人數比去年同期增加25人。)

看去年下半年的數字,只要再狠狠地實施一年,就不得了;可是民怨很大,有人說接小孩也被記點,停車買早點也被記點。所以,交通部要持續嚴格執法,除非社會有共識:「嚴格執法每個月能少死60人,我們是不是就堅持兩年?」

王國材-交通部-交通法規-行人-行人安全-行人地獄-車禍-駕駛-汽車-車本主義-人本主義-城市規劃-交通硬體2023年六月底啟動嚴格記點後,行人死亡數據大幅下降。資料來源:道安資訊查詢網 製表:未來城市編輯部

問:無法繼續嚴格執法的壓力來自哪裡?前三個月成效這麼好,應該不難選擇?

答:也不是說壓力⋯⋯不只職業駕駛團體,我見了很多個人,他們都說記一點、記一點,一下就被檢舉怕了。

所以,數字很棒沒錯,但要是駕駛什麼都不敢做,是不是對他們不公平?或許,該把執法時間拉長,但改善目標不變。

問:去年十月後事故死亡人數回升,會不會是放鬆違規記點,產生「破窗效應」?

答:身為交通部長,我想趕快減少死亡人數,所以執法很急;但當有職業駕駛被扣照兩個月,出現生計問題時,我也可以調整,不要把執行時間縮那麼短。

道安和民怨要找到一個平衡點。九成以上駕駛都不錯,可是有一成是很糟糕的。有些貨運公司是違規記點的累犯,放任司機亂停車;這怎麼處理?執法最有效。當記點制度會扣照時,他們就會緊張。

問:被吊照的駕駛,多半是什麼原因呢?

答:前五大記點原因就佔了七成,分別是一般道路超速、高快速公路違規、違規臨時停車、闖紅燈與未依規定轉彎或變換車道。

其中,最大的民怨來自騎樓停車和路口違停的檢舉跟記點。別說職業駕駛,一般駕駛載小孩上學或買東西,路邊不是紅線就是停車位,很難停。

我可以想像,很多人不想違規,但環境使他違規。在交通環境還沒有做好以前,嚴格執法會得到很大效果,但也對駕駛不公平。

交通部檢討後,決定以1,200元罰鍰畫一條線,以下的違規屬於「微罪」,不記點。但如果認為有些項目該罰,就代表它不是微罪,要提高罰則。這可以到立法院會討論。(註:行政院院會通過後,將送立法院審議)

記滿12點被吊照:超速是主因,違停排第三
原因

一般道路超速

高快速公路違規 違規臨時停車 闖紅燈

未依規定轉彎或變換車道

比例 20% 15% 13% 12% 12%

資料來源:交通部 統計期間:2023年6月30日至2024年3月6日

問:根據公路局資料,去年六月30日至今年三月六日,有1萬6,312位駕駛被吊照,其中2,173是位職業駕駛。但全台有45萬職業駕駛,比例不到千分之五,記點是否可視為淘汰不適任駕駛的機制?

答:但是其他駕駛會恐懼,記到六點八點就會緊張,害怕開車。這個要抓一個平衡點,也要導正駕駛的習慣,比如養成路口停、慢、行的習慣,行人走路滑手機也有責任。

《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》修正內容有哪些?

「輕微違規不記點、不檢舉」修正案,不開放檢舉、最高罰鍰新台幣1,200元以下輕微違規,項目包含:

  1. 機車駕駛人或附載座人未依規定戴安全帽
  2. 騎機車手持行動電話通話
  3. 汽機車駕駛人手持香菸、吸食、點燃香菸致有影響他人行車安全
  4. 倒車未顯示燈光或不注意行人;大型車倒車無人在後指引
  5. 在橋樑、隧道、圓環、障礙物對面、人行道(包含騎樓)、行人穿越道、快車道臨時停車
  6. 在交岔路口、公共汽車招呼站十公尺及消防車出入口五公尺內臨時停車
  7. 不依順行方向或併排臨時停車
  8. 在橋樑、隧道、圓環、障礙物對面、人行道(包含騎樓)、行人穿越道、快車道、交岔路口、公共汽車招呼站十公尺內或消防車出入口五公尺內停車
  9. 在機場、車站、碼頭、學校、娛樂、展覽、競技、市場、或其他公共場所出入口或消防栓前停車
  10. 於身心障礙專用停車位違規停車

其他修正項目:

  1. 當場舉發案件始予記點,逕行舉發(包含科技執法及民眾檢舉案件)不予記點。
  2. 自費參加講習扣抵違規點數兩點,由一年一次為限,提高至一年兩次(四點)。
  3. 配合修正條文第63條,刪除有關逕行舉發案件記違規點數規定。

台灣仍是車本社會,注意安全行人有責

問:國外的交通觀念是行人最脆弱,其他用路人有義務保護行人,而不是要行人小心車輛。但您似乎不這麼想?

答:那是一個完全人本的社會,可是我們現在還沒到達那邊。我上次講「小朋友過馬路的時候要稍微揮手」,也被罵。我們就還沒到達一個完全人本的社會,很危險啊!

問:很多行人即便專心過馬路,仍會被撞。如果政府宣導「行人看到車子要揮手」,以後行人發生意外,就可能被歸咎於「沒有揮手」,而非車輛不注意。

答:撞到行人就該受罰則。但現在還是車本社會,我們還沒到達人本社會,就叫行人什麼都不要做、行人最大,很危險。

我對車子不放心啊,行人揮揮手、不滑手機多看車,現階段很重要。

問:您平常最常用什麼交通工具?會走路嗎?

答:我都開車、坐捷運。我喜歡走路,但假日走的比較多。

我有一個一歲半的孫子,我自己過馬路不緊張,但當我推著嬰兒車、要保護一個人的時候,過馬路就會很緊張;因為駕駛不見得會停讓,尤其是右轉的駕駛,即便他會停,但我還是會怕。

另外,騎樓也高高低低,有時走到一半還得繞到馬路上。所以,去年我也要求騎樓要留下一米二到一米五的空間,否則對行人太危險了。

行人應該要免於恐懼。最終的人本城市,就像你講的,走路滑手機、聊天也不會怕,這是最高境界;但還沒到達最高境界之前,還是最好像我一樣(謹慎)。

王國材-交通部-交通法規-行人-行人安全-行人地獄-車禍-駕駛-汽車-車本主義-人本主義-城市規劃-交通硬體台灣路上隨處可見「行人優先」立牌,但從數據來看,執法仍是最有效的做法。圖片來源:Shutterstock

2023年七、八月死亡人數大減,駕駛立委反彈

問:去年賴副總統競選時宣示,交通目標是每年整體死亡人數下降5%,2030年整體死亡人數要下降30%。您認為做得到嗎?

答:目標是指每年整體死亡人數下降5%,行人死亡人數下降7%;但去年下半年行人死亡人數就比前年同期下降10%,下半年前三個月死亡人數更大幅下降,可見下猛藥就能做到。

但很多民眾和團體來談,還有來自立法院及地方的反應,去年選舉前,還有立委說我會害他們選不上,每個人都很抗拒。

改變和溝通需要時間,人本教育是根本,可是大部分人聽不進去,還是處罰最立竿見影。像去年那種氛圍,「停讓行人」若不是有6,000元的罰款,宣傳三年成效可能都不如現在;但是這次面臨太多民怨,所以在用路環境尚未完成建置之前,微做調整。

問:如果輿論給你更多支持,就能維持嚴格記點嗎?

答:輿論是還好。這也不算壓力,應該是說,很多聲音讓我不得不稍微調整。

做這種決定也是天人交戰。如果每個月繼續減少60人,一下子就能減少10%了;雖然民眾都說執法是「政府搶錢」,可是真的有用。

決定要放鬆記點,我也是睡不著覺,收到很多反對意見,真的天人交戰。這兩個選項給我選,我寧願一直嚴格執法下去,因為生命太重要了。

王國材-交通部-交通法規-行人-行人安全-行人地獄-車禍-駕駛-汽車-車本主義-人本主義-城市規劃-交通硬體-違規-硬體設施-騎樓-人行道交通部羅列台灣人行空間面臨的難題,也投入經費,要求地方儘速改善。圖片來源:截自交通部報告

中央撥款100億元改善,地方僅申請799處路口

問:根據審計部《111年總預算報告》,每年因違規停車或暫停不當的交通事故,有7,000多次,且累犯很多。這代表違停看起來是微罪,但仍會造成死亡。

答:這次的調整是罰鍰不變,只是不讓民眾檢舉與記點。我要弭平民怨,但也希望持續執法,不得不找一個平衡點。

去年六月30日以後,不停讓行人罰6,000元,大家有沒有看到效果?答案很明顯。這個我很堅持,不會再做任何改變。

去年,中央也提撥50億元經費做行人設施,如行穿線退縮、實體人行道、行人專用時相等;今年,還有一年100億元的「永續提升行人安全計畫」,交通部全額補助。

但目前全台22縣市只申請了799個路口,才申請了12億多元,我很不滿意。

問:因為地方政府不重視嗎?地方不設人行道沒有罰則,執行端又在地方,經常發生里長、民眾各自找議員角力的現象。

答:地方政府重視,但也有來自各方的壓力。

比如,人民覺得「路就是要大條」,所以地方政府不敢縮減車道做人行道。以前我在地方整頓騎樓,里長、議員都站出來,現場就僵在那邊。

要地方改變,過去頂多不給補助款,但現在有《行人交通安全設施條例》,地方必須提出整體計劃,所以記點稍微鬆綁,其實是跟這個條例配套;如果在意民意壓力,我們也從立法上給他權力,《交通安全基本法》和《行人交通安全設施條例》就是要來解決這些問題。

王國材-交通部-交通法規-行人-行人安全-行人地獄-車禍-駕駛-汽車-車本主義-人本主義-城市規劃-交通硬體《行人交通安全設施條例》上路後,地方可規劃並執行專案,落實庇護島、改善行穿線等硬體設施。圖片來源:截自交通部報告 製圖:未來城市編輯部

問:如果有一個能啟動交通改善正向循環的行動,你覺得那會是什麼?

答:整頓交通環境最重要,所以我們提出四年計畫跟《行人交通安全設施條例》。啟動正向循環不是一條線性行動,而是一套方案——中央制定法規、提撥經費,要求地方執行,包括路口、行穿線優化、確實興建人行道,請除人行道上的障礙物等,確實落實KPI(關鍵績效指標)。

以前交通部管轄道安,內政部管理行人;現在《道路交通安全基本法》把中央各部會和地方全部找來,行政院長主持,22個縣市首長通通是委員;哪個縣市、道安成效多少人,就可以直接談。

用這樣一個機制,環境做好再執法,駕駛也沒話講。

問:執行時間多長才夠呢?

答:每個地方政府積極度不同,有的只要民眾反彈,就什麼都不敢做。

從車本到人本,第一是政府的決心。現在新式道路和橋樑,人行道都是標準配備;但是七、八成既有道路沒有人行道,行人全走到車道上。騎樓停車是根深蒂固的觀念,但民眾也要想一想,你的小孩會不會走出去?騎樓不打通,你老的時候,要不要走到路上?

現在很多高齡行人發生意外,小朋友上學過馬路,父母也擔心;我們是跟時間賽跑,達成時間的長短,取決於環境改善執行單位的積極度或抗壓性。

這是地方首長該做的事,行的自由、行的安全必須保障。

所以,現在交通部派兩位參事,一位督導22縣市的人行道,一位督導省道的人行道,省道過去比較郊區,但現在漸漸也有很多發展密集的地方。

現在道安會報一季一次,錢也撥給地方了,接下來,我們要開始公佈地方交通設施改善的成績,用社會壓力形成一個正向循環。

王國材-交通部-交通法規-行人-行人安全-行人地獄-車禍-駕駛-汽車-車本主義-人本主義-城市規劃-交通硬體-高齡-高齡化社會2025年台灣將邁入超高齡社會,隨著長者漸多,政府應更確保行的安全與自由。圖片來源:Shutterstock

問:您認為交通部做了很多,還是一直被罵。覺得委屈嗎?

答:我不覺得委屈。去年3,023人死於交通意外,每一條都是生命。看到這樣的數字,我就認為要繼續嚴格執法,所以才說天人交戰。

算了,罵也罵得對,但這是中央跟地方的共同責任,當地方政府不知道它也有責任的時候,就很麻煩。中央跟地方都做好,才能改善道安。

問:哪個縣市做法比較積極呢?

答:高雄市去年做得不錯,意外死亡人數下降非常多(註:高雄市去年交通意外死亡人數減少52人,22縣市最多)。

陳其邁市長盯得很緊,張淑娟局長也是急性子,他們透過設施和交通工程,花小錢但改變很大,比如偏心左轉車道的設計。高雄市還有「兩個寶」(指「標線改造台灣路」粉專創辦人劉冠頡,與高雄市交通局公務員莊哲維),我還請他們去運研所幫公務員上課。

當你在一個有權力改變環境的位置上,真的要把握機會。

你可能會有興趣:其他國家如何落實「人本交通」?

其他人也在看

你可能有興趣

影音推薦

#廣編企劃|【2023 天下城市高峰論壇 #9】新竹市交通處長 倪茂榮:改善交通,必須先做出優良示範道路|天下雜誌✕未來城市

已成功複製連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