現場整理|2023交通死傷數不減反增!還路於民呼籲:統計不是數字,而是人命

現場整理|2023交通死傷數不減反增!還路於民呼籲:統計不是數字,而是人命
還路於民團隊發起「不是數字 而是人命——白紙鶴悼念步行活動」,呼籲眾人悼念交通傷亡者。圖片來源:陳芳毓攝
2024-03-23
整理・未來城市編輯部 資料來源・還路於民 VISION ZERO TAIWAN
3987
「交通傷亡統計不是數字,而是人命,」還路於民團隊指出,2023年,共有3,023人在道路事故失去生命;因此,他們選在3月23日舉辦「不是數字 而是人命——白紙鶴悼念步行活動」,號召關心道路安全的民眾,共同悼念在路上傷亡的受害者。

去年,行政院會通過「行人交通安全政策綱領」,宣示在2030年前,台灣交通事故死亡人數下降三成,朝零死亡願景前進。

政府雖喊出決心,但2023年死傷人數不減反增,且受傷人數比去年多逾四萬人。三月七日,行政院會更通過交通部「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修正草案」,最高罰緩1,200元以下的十項違規,將暫不開放民眾檢舉,再度引發民怨。(延伸閱讀|【獨家專訪】月救60多條人命,嚴格執法為何喊停?交通部長王國材「天人交戰」:我寧可堅持,但需社會共識

每天,都能在道路、新聞上看到層出不窮的交通事故;台灣人將交通死傷視為「使用道路必須付出的生命成本」,遇到了只能自認倒霉。

但還路於民團隊強調,死傷統計不只是數字,更是人命,人們不應誤認事故是天災,忽略人禍本質;而「去人化」和「只是意外」的觀點,也讓每年50萬個遭受交通暴力的當事人及其家庭,默默承受劇變及傷痛。

還路於民希望透過白紙鶴悼念步行活動,呼籲大家一起摺紙鶴、手持蠟燭散步,陪伴交通事故受害者,也祝願不再有人因交通事故而被剝奪平靜的日常。

行人地獄-人本城市-人本交通-vision zero-零死亡願景-行人-行人安全-交通-交通安全-城市交通-道路規劃-人行道2023年交通死傷人數不減反增,台灣離零死亡願景仍有遙遠距離。圖片來源:陳芳毓攝

以下,是現場出席的五位民意代表、專家與學者的發言:

民進黨立委沈伯洋:我從提高擋風玻璃透光度做起

去年開始支持路權活動後,我做了一些功課。首先就從自己做起,現在,車子的玻璃透明度可以說是百分之百(沒隔熱貼了)。我揮手、示意行人先通過,變得超方便;雖然偶爾有點熱、坐在車上都被認出來,但這些不方便換來的是良好的溝通、促進健康的文化,進而達到安全。

我們作為社會共同體,關鍵在於不自私。

每個人的不方便、些許成本,換來的是真正的安全。冗長的民主制度換來的是穩定、些許的不自由換來的是平等,其實都是一樣的意思。

然而,不自私只是教育的責任,現在,我能做的工作變多了,就更要從道路設計著手。今天我才連署公路標示相關法案,未來還需要更多;至於行政院會版的交通新制,也應該有更多的討論。

晚上六點,還路於民在全台灣舉辦了紀念活動,呼籲大家一起走一小段路;除了哀悼,也希望盤點現有建議。我也會去參加台北場,跟著一起走。就像「剴剴事件」,大家對未來的期待一定是零死亡;對兒童案件如此,對交通案件更如是。

民進黨不分區立委張雅琳:從95公分兒童視角設計街道

依據交通部道路安全統計,近三年的兒童死傷件數持續攀高,2023年兒童死傷件數已經有1,270件,兒童是交通事故的高風險族群。

我主張,交通主管機關設計街道時或改善通學步道時,應該以95公分左右的兒童視角檢視,避免產生大人與兒童的視線死角落差,才能徹底保障兒童與行人安全,降低重大死傷事件。

基於這樣的理由,我已經提出《行人交通安全設施條例草案》,訂立主管機關應針對兒童提出必要安全設施和方案。

我希望,這樣的主張未來可以獲得各界支持,一起維護我們兒童行人安全。

基進黨台北黨部主委吳欣岱:許多交通傷亡都可以避免

身為醫師,臨床上看到非常多交通事故造成傷亡,而這些傷亡都是可以避免的。

身為母親,帶著家中長輩和孩子走在台灣的道路上,時常無法安心。

身為政治工作者,台灣基進認為實現交通的平等,讓行人也能安全而順暢地抵達目的地,是一個進步國家的基本要素。

而要改善台灣目前的交通地獄,需要的不只是修改法規和政治人物宣示而已。從民眾、執法人員甚至有關單位的觀念都要改變,並增加預算、用於交通規劃及教育,且真正花時間開會討論。

感謝台灣近年來的許多交通團體,因為有您們,這個議題才能被更多人關注。(延伸閱讀|死者不是統計數字,而是某位親愛的家人:歐美交通「零死亡願景」

台灣障礙者權益促進會副秘書長劉于濟:身心障礙用路人是弱勢中的弱勢

身心障礙者在用路上,是非常弱勢的行人。人行道、騎樓常有許多障礙物,又或是路面破損;這使輪椅使用者無法上人行道,逼迫我們要走在慢車道、和汽機車同行,也是造成悲劇的開始。

幾年前,有位輪椅夥伴在回家路上,因位家附近的人行道設計不良,加上路燈昏暗,他被迫走在慢車道上,卻因視線不佳、遭汽車從後方追撞。最後,電動輪椅全毀,人差點被汽車輾過去。所幸,他僅受傷,住院幾天就可回家。

這幾十年來,身心障礙社群聽到,因為人行道障礙、必須走上馬路,一但發生車禍,也只能自認倒霉;而開車、騎車者也覺得撞到輪椅很倒霉,導致雙方對立,網友笑稱我們是「移動式神主牌」。

這些悲劇、對立與傷害,都是政府相關機關的不作為。

交通事件,不只檢討交通部,更要跨局處共同面對及改進。我們希望,不要再有任何行人及駕駛有所傷亡。(延伸閱讀|如何降七成交通死亡率?瑞典「零死亡願景」:優先保護行人,圓環取代路口

北醫公衛學院教授高志文:交通暴力都是從「微罪」累積而來

什麼叫做交通微罪?所有的交通暴力及死傷,都是由微罪文化累積而來。

交通部無法依目標,來降低每年多達50多萬人的交通死傷;更大開倒車,擬推行「交通違規微罪不記點、逕行舉發不記點」的交通傷亡幫兇政策。

台灣人,幾乎人人都愛去日本,但為什麼不跟日本街道的人本主義看齊?台灣寶貴的都市平面街道、巷弄空間,有三成用來路邊停車——私人停車需求,優於民眾安全步行與單車空間之上。

接著,違規臨停不罰。駕駛說:「停一下,礙到誰了?」但台灣有多少用路人,卻因違停,造成車流瞬間擠壓,導致車輛碰撞而死傷?

我們不該時時提心吊膽;而台灣也不該是人人躲進私人運具大鐵盒、落伍又高碳排的汽車主義社會。

還路於民,是還人民一個以人為本的空間、還給小朋友安全步行到校與返家的空間、還給高齡化社會民眾持續安全參與社會的人性空間。(延伸閱讀|人本城市第一步!趙家麟:路口全面改造,能挽回三分之二人命

其他人也在看

你可能有興趣

影音推薦

#廣編企劃|【2023 天下城市高峰論壇 #9】新竹市交通處長 倪茂榮:改善交通,必須先做出優良示範道路|天下雜誌✕未來城市

已成功複製連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