芬蘭怎麼打擊假新聞?投票前,先讀這個媒體做的政見懶人包

芬蘭怎麼打擊假新聞?投票前,先讀這個媒體做的政見懶人包
2019-05-13
文、圖・凃翠珊
24569
選舉當天還不知道票該投給誰?芬蘭媒體會製作問卷,幫你找出理念最相近的候選人;還會用影音、圖表、懶人包幫你理解政見,不再怕選錯人。

芬蘭選舉文化一向以「理性」著稱,少見激情高調。最常見的「拉票」,就是候選人支持團隊在公共場合發氣球給小朋友、請吃熱狗或甜麵包,然後「順便」發政見宣傳單。另外,各媒體也會在選前提供「選舉機器」(芬蘭文Vaalikone),協助選民和候選人理性「配對」 。

所謂「選舉機器」,指的是芬蘭媒體選前在各自網頁上公布的問卷。通常約有2、30個問題,請所有候選人和選民回答;再根據答案自動配對,幫選民找出理念與最相近、和最不同的候選人或政黨,做為投票參考。1996年起,「選舉機器」就成為芬蘭選舉前,媒體提供的選民服務之一。

【繼續閱讀】「年輕人過得比退休者輕鬆?」芬蘭大報選前推千人社會實驗,證實:突破同溫層不是夢

三週前正逢芬蘭國會大選,芬蘭國家廣播電台(也就是芬蘭的公共電視台,以下簡稱YLE)提供的選舉機器題目有30題,包括自然環境、政府財政、社會健康政策、家庭與教育等議題,例如「芬蘭該不該加入NATO?」「芬蘭的樹林是否砍太多?」「義務教育是否該從九年延伸到包括高中或職校?」「針對無可治癒的疾病,醫院可否提供安樂死?」「不加入歐元區芬蘭財政會比較好嗎?」等等,甚至「重病患者是否有權要求安樂死」「是否該修法讓18歲以下的青少年可決定變性」議題也入列,問題相當尖銳。

「選舉機器」是35歲以下選民重要投票參考

「選舉機器」的使用率有多高呢? 根據2017年芬蘭政府選舉研究調查,對35歲以下的芬蘭選民來說,選前最重要的參考資訊,就是社群媒體與YLE提供的「選舉機器」。

我第一次使用「選舉機器」,是2004年的市議員選舉投票。由於「選舉機器」是不少民眾選前的重要參考,負責設計問卷的YLE記者們,數個月前就開始針對民眾關心的議題設計題目,以求提出語意清楚、候選人和選民都理解相近的問題。

記者也在新聞中表示,科技的進步,讓「選舉機器」的呈現方式更多元、更能吸引人作答。比方,如果某候選人是在職的國會議員,那麼他在任期中的提案次數、與同政黨議員的比較、和與所有國會議員平均值的比較,都會在「選舉機器」中清楚羅列,讓選民知道這個國會議員夠不夠活躍、有沒有建設性。

同時,做為選民的我們,也可以看到跟自己背景類似(如年紀、居住區人口、年收入、性別)的選民的答案平均值,與自己的答案對照。

我通常會選至少兩個媒體提供的「選舉機器」做測驗,找出可能速配的候選人;比較結果後,再詳讀每個候選人的理念解說。即使最後不見得會將票投給自動配對出的建議候選人,這個過程還是能幫助我多思考議題,也提供不少資訊參考。

【繼續閱讀】:除了結婚、離婚、買房,在這個國家,一輩子都不用跑政府

用聊天機器人、資料圖表與影音 幫讀者吸收資訊

今年我還發現,YLE在傳統線上問卷之餘,又新增一種新的問卷形式:線上聊天互動對話。在部分問題之前,還先用資訊圖表、影片或訪談,呈現議題的背景資訊,或正反兩面意見。

比方在氣候相關政策的問題之前,先用動畫顯示1900年到2019年間,大約60個國家的平均氣溫變化,以及對未來氣溫的預測;詢問選民對「失業救濟福利」與「稅收」平衡的意見時,也先用影片簡單解釋「基本收入」的方案和做法。

每回答一題,都會有「線上機器人」跟你對話,並且引導你繼續看下一題,感覺有趣又親民,也讓我再次體會:,媒體必須思考:該用什麼方式呈現資訊?科技又能提供哪些數據搜集與呈現的可能?畢竟,相同的資訊內容,不同的呈現方式,就會影響民眾接收、理解的程度。

大選當日推政策懶人包,幫選民做最後決定

國會大選當天,我點開赫爾辛基日報電子版,上頭寫著: 「你還沒決定候選人嗎? 來看我們之前做的報導整理吧!」當下覺得正中我心,因為我雖然做了兩、三個選舉機器的問卷、也看了好幾個候選人的背景與理念,還是有點難在最後兩、三個人之間,做出最後決定。

我點進去,發現日報針對政黨,做出了詳細比較分析: 針對每一個民眾重視的社會議題,各政黨持什麼意見,例如資源該增加、減少、或維持現狀,都用資訊圖表動畫列得一清二楚;同時也列出不同政黨針對同一個議題,在不同期間態度的轉變。甚至能查看所有政黨主席,也就是下一屆總理可能人選的訪談與政見等。

圖表的整理和分析清楚又一目暸然,這樣有系統的「懶人包」,對忙碌的選民很有幫助。

此外,YLE的選舉機器,不只提供芬蘭文的版本,還包括瑞典文、俄文、英文版,甚至還特別舉辦「簡易芬蘭文」的現場討論會。

所謂的「簡易芬蘭文」,是指省去複雜文法、用最直接簡單語法的芬蘭文。使用簡易芬蘭文的,包括移民、學芬蘭文的學生、與有發展障礙的人士。媒體邀請各政黨候選人參與只能說簡易芬蘭文的討論會,選民可現場參加或是線上收看,用這樣的方式降低選舉議題討論的門檻,也展現了對平等的重視。

【繼續閱讀】:10年新創復興 美國鋼都匹茲堡華麗轉身

候選人的論點有無根據? 媒體組事實查核小組監督

這兩年來,芬蘭部分媒體也開始在選舉前成立「事實查核小組」,民眾可以在網頁上填表,要求媒體查核特定候選人的言論是否有事實根據。

比方,去年初的總統大選之前,至少有YLE、赫爾辛基日報、擁有多個報社的Alma media集團等五家媒體,分別成立事實查核小組。目的是要在這個假新聞更容易生產、傳播的時代,提供選民負責任又可信賴的新聞,並讓選民參與事實查核的過程。

其中一個媒體表示,針對每個需要查核的事實,它們都會提出至少兩個彼此來源無關的事實,來判斷是否屬實,同時也查核候選人在電視辯論中的言論。因為媒體不斷查核事實,也會使候選人更加三思而後言。

Alma Media負責管理事實查核小組的電子媒體發展經理Suvi Tanner,就曾在訪談中說,多數候選人發言時都盡可能呈現事實,然而「還是有幾個偏向民粹的候選人,會把事實從原本的脈絡中抽離、再把自己的意見捲進去來誤導民眾。我們需要查核事實,因為未來民粹主義的影響並不會減少。」

用網路工具,找出誰在對你下廣告

今年國會大選前,除了媒體提供事實查核,民間非政府組織Open Knowledge Finland也發起「選舉警衛」(Vaalivahti)專案,提供原本由英國開發、已在十個以上國家使用的網路擴充工具Who Targets Me,讓選民免費安裝在瀏覽器上,查看哪些特定政黨在臉書上對自己發送量身訂做的競選廣告、總共看了多少廣告、百分之多少是政治廣告等。

由於許多廣告看起來不像廣告,同一個政黨發給你的訊息,可能還跟發給你鄰居的訊息不一樣;使用這個工具,可以避免人們在未察覺的情況下,不斷接收特定來源的宣傳訊息。同時,各候選人在臉書上針對不同族群所設定的競選廣告,也會被搜集在網頁上,供民眾事後查詢。

我想,媒體的事實查核小組和選舉機器要能發揮功能,奠基在芬蘭民眾對媒體的信任上。芬蘭大多數媒體沒有政黨關係,民眾對傳統媒體的信任度高,因此媒體更能扮演為人民監督把關、提供中立資訊、防治假新聞的角色。

各媒體在數位工具與資訊圖表上不斷求進步,並用工具幫助不同族群的民眾理解複雜議題,加上民間組織也開始參與預防社群媒體上的廣告操弄,都讓人更有意識察覺不實新聞和特定宣傳,也在這個假新聞滿天飛的時代,促成一場理性選舉的可能。

延伸閱讀

【投書】打破族裔政治天花板 雅加達省長鍾萬學用科技對貪瀆宣戰(下)布拉格市長賀吉普(上)|不只長得帥!你所不知的「台粉」市長:挺同反獨裁,還有醫學、IT雙專長發大財也要控管風險 當市長不要被自己的口號騙了

其他人也在看

你可能有興趣

影音推薦

#廣編企劃|【2023 天下城市高峰論壇 #9】新竹市交通處長 倪茂榮:改善交通,必須先做出優良示範道路|天下雜誌✕未來城市

已成功複製連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