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HO
」共有74筆搜尋結果基隆市政府近年來努力改善本市的空氣品質,透過逐步推動各種策略,2020年PM2.5(細懸浮微粒)已經低於美國平均標準,領先包括台北市在內的西部各縣市,市長林右昌今(27)日宣示,將朝2025年達成世界衛生组織(WHO)建議值年平均值10μg/m3(微克/立方公尺)的目標邁進。

在這個台灣人為WHO無理指控氣憤難平的溼冷週末,一面青天白日滿地紅國旗,已在4月10日上午9點,悄悄掛上了一場WHO主辦的活動網頁。

超前佈署的成功,使我們受到舉世稱讚,也能捐贈口罩協助其他受苦的國家;更由於我們的表現和世界衛生組織(WHO)的強烈對比,面對譚徳賽無端指責污衊,我們自豪地在《紐約時報》刊登廣告,凸顯台灣比世衛組織更能幫上忙。

今年五月以來,歐美多個國家陸續發生猴痘病例,引發各界對猴痘大規模傳播的擔憂,世界衛生組織WHO與各國衛生當局正持續密切監控中。

當時,台灣長照議題才剛起步,黃敏惠就看見國際趨勢,把嘉義推上WHO西太平洋區健康城市聯盟會員,也是台灣第一個「高齡友善城市」。然而,四年後她重掌市政,卻發現其他城市的長照政策都追上來了,嘉義人的平均年齡也更大了⋯⋯做為台灣面積最小、預算最少的城市,在各縣市夾擊下,嘉義市如何重新定位?面臨高齡化挑戰,嘉義市要如何延續優勢,透過健康產業帶動其他創業,成為西部跨齡宜居新都心?
華爾街日報26日報導,由世界衛生組織(WHO)主導、耗資數十億元的「疫苗全球取得機制」(COVAX),去年初的原始構想是全球版「神速行動」。

今年3月,日本厚生勞動省COVID-19專家會議(現已解散並成立新的組織)指出「三密空間:人群密集、會與他人近距離密切接觸的密閉空間」,是容易產生群聚感染的場所,並鼓勵密閉空間應多多「換氣」,就使「換氣」成為了新的熱門關鍵字。

台灣民眾對空氣污染成因的理解,多數集中在火力發電,使得能源轉型、火力發電降載等議題獲得高度重視及討論。但電力產業真的是最大威脅嗎?

「未來城市@天下」獲得2020年「台灣醫療報導獎」平面類佳作,這是台灣最重要的醫療報導獎,由中華民國醫師協會全國聯合會(簡稱全聯會)主辦。全聯會是台灣最大醫師社團,全台五萬多位醫師,都是公會成員。

WHO在16日宣布,新增確診病例已經連續第五週下滑,疫情似乎漸露曙光,究竟疫苗是否真的是有效的對抗疫情工具?各國的疫苗接種狀況如何,確診下滑又真的和疫苗有關嗎?

新冠肺炎疫情尚未趨緩,各國政府皆呼籲民眾減少非必要的外出,隨著確診人數攀升,全球醫護人力吃緊,美國、英國、德國等地,愈來愈多民眾透過視訊、電子郵件與醫師聯繫,遠距醫療需求急速上升,成為新型態醫療服務。

2022年起,歐盟所有新款車輛都須搭載先進駕駛輔助系統(ADAS)安全性技術。半導體產業該如何協助因應這項挑戰?

2020年,新冠肺炎突襲全球,未來城市跟你站在科技醫療的第一現場,直擊病毒改變日常。過去一年裡,有哪些重要時事左右台灣的治理決策?醫療科技如何震盪未來?我們統計2020最多人看的十篇文章,帶你一起倒數回顧!

四月底,中央疫情指揮中心開設滿百日。在這場防疫持久戰中,還有一群人也苦撐了100天——第一線醫護人員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