政壇「彼德原理」:好市長為什麼不一定是好總統?

政壇「彼德原理」:好市長為什麼不一定是好總統?
地方首長與總統的任務存在巨大差距,若想向上爭取大位,必經挑戰與改變。圖片來源:總統府flickr
2022-06-07
文・鄭錫鍇(台灣公共服務創新研究中心副主任)
10519
世界永遠歡迎英雄。

回顧過去,921地震塑造的舞台,讓前台北市副市長歐晉德搖身一變成為英雄;而前衛生署長葉金川,則在SARS期間成了另一個英雄,當時也都曾有更上層樓的機會。現在,抗疫也成就了陳時中這位新英雄。

但管理上著名的彼德原理(Peter's Principle),有一項有趣結論:

組織的重要位置,最後都會被不適任的人佔據;主要論證是:組織通常不重視穩健升遷的重要性,更忽略重要職位的職前訓練與歷練;只要年資與績效到位了,就自然升遷到更高職位。也因為兩者「職能」落差過大,原本表現優秀的人,升任到新職位後表現卻荒腔走板,所以從此就升不上去了。

簡言之,一位稱職的雜貨店老闆,不一定能勝任連鎖超商老闆;因為兩者格局不同,能力要求也不同。

這個道理,放到政治領域也說得通。

從直轄市長歷練到總統職位的「能力」差距,現實中也不存在「職能訓練」或「師徒傳承」機制。在直轄市官派的社會穩定時期,屬於「英雄造時勢」的階段,具客觀專業條件者,社會容許其做中學、逐步邁向總統之路;民主深化後,民選直轄市長要想登大位,競爭者增多、檢驗也多了,轉變成「時勢造英雄」及「大位不能以智取」的局勢。

這也使得最後能當選總統的,都是「天選之人」。

然而,從市長到總統之路,不是一道漸進的緩坡,而是跳躍式的階梯;是從打造「大河之縣,宜居城市」到「綠色矽島」,從「行政革新」到「國家安全進步」,從「父母官」到「船艦舵手」,從「婚喪喜慶走跳」到「深化國際外交」,從「發放福利的聖誕老公公」到「國家資源的重分配者」,從躲在中央的羽翼下撒嬌,到承擔艱難國政與處理重大危機。

此外,台灣總統不能迴避的政策議題還包括:涉及統獨的國家定位、兩岸危機、核能、族群融合、貧富差距、少子化、低薪及民進黨強調的「轉型正義」等。

反映最新主流民意的現任總統蔡英文,在2020年5月20日就職演說中,揭示了下一個四年,在「產業發展」「社會安定」「國家安全」「民主深化」四大面向必須超前部署。這些就是身為總統必須自我提升的視界、格局、職能與日常;也是直轄市長想向上爭取大位,未來必經的蛻變之路。

蔡英文-總統-就職演說-願景-超前部署-就職典禮-政治人物總統蔡英文在就職演說中,發表國家發展願景。圖片來源:總統府flickr

這也意味著,目前民調超高的侯友宜若想要更上層樓,意識形態與國家定位的表態,是無法逃避的;這可能成為其罩門——因為屆時,市政治理專業與政治中立可能將無足輕重。

直轄市長的治理環境如「緩水行舟」,相較之下,總統職位較像「惡水操舟」:要順勢、借勢、造勢,善用槓桿與支點,化危機為轉機。

例如,台灣在對抗新冠肺炎疫情過程,透過口罩外交與防疫成效,讓台灣的世界能見度及台美關係推到了歷史的新高;美國國會通過《台灣旅行法》與《台灣保障法》,也讓台灣的國際關係與國家安全有了進一步的保障;台灣也慢慢在「Taiwan can help」的口號中,於世界舞台上扮演更舉足輕重的角色。

被密集大選洗刷得越來越聰明的選民,開始會透過選票展現集體智慧;即使已是掌管幾百萬人口的直轄市長,能否具備勝任總統的「潛質」,選民自然會用選票給出答案,賦予國家元首的權利,也承擔其領導國家的風險,這就是民主的可貴。(延伸閱讀|現任市長該不該選總統?看這位37歲美國政壇明星付出的代價|美國印第安納州南灣市長巴提吉格

其他人也在看

你可能有興趣

影音推薦

#廣編企劃|【2023 天下城市高峰論壇 #9】新竹市交通處長 倪茂榮:改善交通,必須先做出優良示範道路|天下雜誌✕未來城市

已成功複製連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