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生生用平板」九月上路!史上金額最高教育數位轉型計畫,師生準備好了嗎?

「生生用平板」九月上路!史上金額最高教育數位轉型計畫,師生準備好了嗎?
未來城市Podcast EP.30 未來大來賓:親子天下主編邱紹雯。圖片來源:未來城市 設計:李芸
2022-06-21
整理・許鈺屏
31317
疫情期間,學校課程上上停停,不少學校隨即啟動遠距教學——但這對沒有電腦、隔代教養的學生而言,又是一大難題。

台灣號稱「科技之島」,數位落差卻很大。為了弭平差距、促進教學數位化,2021年底教育部推動「中小學數位學習精進方案」——2022到2025年,教育部將投入200億元預算,其中七成用於採購平板、架設網路設備。

政府預計,今年九月開學時,將有61萬台平板,送進全台灣將近4,000所高中職、國中與國小教室;因此,這項計畫又被稱為「生生用平板」計畫。

面對這項台灣教育史上金額最高、影響最大、速度最急的數位轉型計畫,我們面臨哪些機會與挑戰?本集邀請親子天下主編邱紹雯分享她的採訪報導

未來城市Podcast EP.30

▹ 未來主持人:未來城市頻道總監 陳芳毓
▹ 未來大來賓:親子天下主編 邱紹雯

▹ 訪談精華一次收藏:

智慧教育-AI教育-AI教材-生生有平板-親子天下-數位落差-老師-學生-教育部-數位化-智慧校園-智慧教室親子天下以「生生用平板」為題,報導台灣教育史上最大規模的數位轉型計畫。攝影:未來城市編輯部 設計:李芸

Q:「生生用平板」計畫是什麼?

「生生用平板」不是全台中、小學學生都配備一台平板,而是每位偏鄉地區學生都有一台平板;非偏鄉或「「不山不市」是指經教育部核定、非都會區也非偏遠地區,且需協助提供教育資源的公立高中以下學校。」學校,則是每六班、配一班的平板數量。此次計畫將新增61萬台平板,加上過去十年間有些老師已申請行動學習方案,換算下來,教育部共發出80多萬台,占目前中、小學生數量的三分之一。

許多人認為政策來得又快又急,但背後有其脈絡。

教育部長期推動數位教學計畫,行政院前瞻計畫也投入網路基礎建設預算。但是,一開始沒這些基礎建設,老師的接受度很低;即使主管機關開設不少研習課程,老師仍因沒有平板而未執行數位教學。

直到疫情停課,大家才重新開始學習遠距教學;英才網、學習吧、均一教育平台等數位學習平台使用率飆增。使用率帶動學習成效,教育部資訊及科技教育司認為這是好機會,應乘勝追擊。

我覺得,計畫雖稍嫌倉促,但疫情下老師已開始接受、不斷被推著精進數位能力;等開學領到平板後,或許老師更願意改變。

Q:硬體就要到手,那師資、軟體與教材也準備好了嗎?可能遇到哪些困難?

硬體已在六月底陸續到校,暑假期間,資訊組長張羅設定、納管等,應一刻不得閒。雖然合約載明廠商負責許多任務,但遠水救不了近火,老師一有問題,第一個找的人可能就是資訊組長來救火。所以,有老師認為,資訊組長等角色變得更重要,也可能帶來另一波行政大逃亡。

而不少老師的觀念還無法做出相應改變,他們會有兩個疑問——一是教得好好的,為什麼要改變;二是無法知道數位教學能為自己和孩子帶來什麼幫助,這些任務就像多一份工作。

此外,師長也會擔心,孩子長期使用3C會影響視力與注意力。尤其是低年級老師,對於數位教學可能採取更保留的態度;因為,他們認為此階段的孩子,可能更適合實體互動。

事實上,政策並未規定一堂課40分鐘都要使用平板教學;老師設計教學模式時,也應配合學生年段、能力與上課需求。由此可見,還不是所有人都非常了解數位教學模式,仍欠缺溝通和討論。

而軟體方面,可以從期程來看。目前採購程序都是硬體先導,因此,空機會先到教室,軟體再另外進行。目前,軟體採取白名單模式——專家列出優質軟體,各縣市、各校再提出採購需求。當硬體先到位時,老師也可以初步使用,例如上網、使用免費平台。

不過,我們更關心的是完整規劃、教學指引。例如,我們就詢問教育部司長,數位教學到底要引導學生學什麼?各年齡層應有哪些能力?六月底前,計畫將出爐。我們希望教育部趕快公布,因為這牽涉到老師拿到平板後,到底該怎麼教、怎麼用。

Q:過去不少企業捐贈平板給學校,但卻一直鎖在櫃子裡。是否仍有老師認為,數位教學備課、授課的門檻仍太高?

前瞻計畫前,基礎建設都很落後,企業捐贈平板就是一記慘痛教訓。當時,沒有好的模式,老師不知道如何使用;後來才陸續回收,轉贈給需要的老師。
現在,計畫沒有嚴格規定平板使用時數,但會希望透過集體氛圍,讓更多人看到數位工具帶來的好處。

若老師發現,孩子比自己還會用,也可以換一種思考方式——老師不必精通技術、了解每種平台工具;但可以出任務、寫作業,與孩子一起學習,讓數位工具成為孩子學習表達的方式。

關鍵是,老師應該注重於角色轉型——做為引導者,不是像過去單向講述的角色,心態也要轉換。

Q:「親子天下」有推出為老師提升數位能力的暑假計畫?

暑假是老師研習的旺季,台灣老師很認真,常利用這時重新充電、做足準備。今年暑假,我們準備六堂老師的暑期資訊必修課,讓數位工具融入各科教學。

例如,製作知識圖卡、資訊搜尋、資訊整理及呈現;也做遊戲化教學,讓孩子在平板破關,教學也不再死氣沉沉;甚至能做成班級經營的管理工具。最後,我們請大家分享數位轉型的慘痛經驗與學習。希望接下來回學校,老師就不會再被疫情、停課追著跑。

Q:「親子天下」採訪了製作內容的代表人物,例如均一教育平台的呂冠緯、LIS情境科學教材的嚴天浩,他們怎麼看這項政策?

此次政策將有56億元投注在軟體採購,讓做內容的人格外興奮——因為代表更多人在意內容投資,也有機會帶動教育生態圈發展。尤其,台灣有不少小型新創者擁有製作優秀內容的能力,他們更希望這不是分大餅計畫,而能讓他們能永續產製優質內容。

以預算分配來看,他們發現,不少官員認為線上學習素材就是影片,但事實上還有其他數位內容也該被考慮。

例如,學習平台的遊戲化機制,如均一;互動平台機制,如葉丙成老師的PaGamO;四大傳統出版社,也設計出有互動機制的平台或系統。所以,我們對於數位內容、軟硬體,都需要打開更多想像。

進一步來看,若數位內容是影片,花多少錢才合理?目前,一支影片的最高預算是三萬元,但嚴天浩估計,影片若要高互動、讓孩子盯著學習,每支成本約是30萬元——兩者差了十倍。但這個落差只有內容產製者了解,官員不見得理解。

目前,教學影片合作模式都是委託學校老師,以知識點佈建方式列出各科、各單元,再由老師來錄製。這像基礎建設,用來回應課本內的單元;但佈滿基礎建設後,也要加上課外教材,這是其他線上教育平台的不同考量。

我覺得,若有機會應同步考量兩種需求。額外補充的教材,更能激發老師的教學、補足紙本教學差異處。現在,我們其實不缺影片與內容,但欠缺有系統性的好內容。例如,以各縣市推出的學習雲來看,哪些影片會有學生持續觀看?

觀察學生在數位學習的反應,縱使覺得沒太多互動、動畫,仍覺得新鮮。但新鮮感一過,什麼才是他們持續自主學習的關鍵?我認為,好的內容就能幫助孩子,成為老師的小幫手、陪他學習——我們需要的是這樣的內容素材。

Q:面對新政策,家長有哪些擔心與建議?

家長的反彈也是重要阻力。我們在這波報導後,收到許多反對的家長回饋——最大的回饋是「視力」,他們擔心孩子長期使用3C,視力回不去;家長也憂心孩子沈迷數位世界,影響學習專注力、沒辦法再閱讀紙本等。

我們認為,數位學習的轉變不代表數位、線上學習能完全取代實體教育。相反的,兩者應該相輔相成;回到教室裡,應思考數位工具能不能輔助師生,並與實體教學搭配。

例如,線上評量、即時互動回饋、共同編輯、記下討論過程、學習歷程紀錄等,平板都很適合。以即時互動來說,後台數據能馬上看到孩子特別不懂哪些題目,方便老師加強。因此,當老師知道工具的長處,就能幫孩子學得更好。

未來,孩子也能透過影片事先預習;上課後,老師直接以小互動檢測,根本不用教,因為孩子已經看過影片學習了。隨著教學方式轉變,老師能有更多引導、探究、討論,甚至做出差異化教學——程度好的孩子透過數位工具繼續往前,較落後的孩子就有老師陪伴、解答問題。

Q:除了台灣,國外如何推動數位教育?

日本提早我們兩年推動「Giga School」,這是一生一平板計畫。這項計畫與我們非常類似,但走得更前面。與我們不同的是,他們的平板可以帶回家,更挑戰家長接受程度,因為家長擔心孩子利用平板做哪些事;台灣則採小規模試辦計畫,讓孩子申請帶回家。

一開始,日本跟我們現在面對的害怕、焦慮和混亂一樣,該壞的平板還是會壞、也有人不會登入密碼⋯⋯但大家也這樣走過來。只是,他們起步比較早、更早經歷混亂,因此到現在第二、三年,才開始討論用平板做個人化學習、差異化教學。

所以,我認為這次的暑假作業也不能要求太完美,因為開學後的混亂都是合理的,我們也要有容忍度。

過去,老師希望掌控課堂進度、每個人都要跟上;但這一波疫情下,老師都稍微能接受不可避免的混亂,並選擇在最重要、最該教學的地方著力等,已慢慢打開心態。

聽懂未來:關於智慧教育,我還想知道更多⋯⋯

未來城市給你更多知識補充包!

邊上課邊追劇,容易恍神分心⋯⋯遠距教育如何有效學習?
如何翻轉「天龍國的貧民窟」?從打造智慧校園、推動網路平權做起|柯文哲專欄
AI台南隊世界第一等!我們如何克服程式教育的三大難題?|黃偉哲專欄

想聽更多未來城市Podcast節目?

・首播時間:隔週六上午播出。
・頻道搜尋:天下雜誌Podcast頻道「聽天下」,或關注未來城市網站「未來城市Podcast」系列內容。

馬上收聽:未來城市Podcast播放清單

其他人也在看

你可能有興趣

影音推薦

#廣編企劃|【2023 天下城市高峰論壇 #9】新竹市交通處長 倪茂榮:改善交通,必須先做出優良示範道路|天下雜誌✕未來城市

已成功複製連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