高雄長庚:科學配科技,顧心也安心 癌友血色腸造口變人生紅玫瑰

高雄長庚:科學配科技,顧心也安心 癌友血色腸造口變人生紅玫瑰
高雄長庚利用腸造口全人整合照護計畫,大幅改善病人術前到術後的身心照顧。圖片來源:未來城市編輯部攝
2022-07-02
採訪、撰文・許鈺屏
14963
近十年,大腸癌一直穩居台灣人罹癌排行榜的前段班,衛福部提醒,民眾若早期篩檢、治療,大腸癌治癒率很高。然而,治療期間,不少病人得依靠俗稱「人工肛門」的腸造口——這讓罹癌病人更擔心術後照護、影響外觀等問題,又蒙上一層焦慮。

高雄長庚有全台10%大腸直腸癌患者,南台灣收治量最大——新冠疫情前,2019年高雄長庚腸造口手術人數多達223人;疫情期間手術量降載,一年仍約有百名患者。

「阿姐,我不知道怎麼照顧自己⋯⋯」一名女性患者平時獨居,還要照顧父母,一聽到自己罹患大腸直腸癌,向高雄長庚醫院直腸肛門治療室組長陳春敏傾吐擔憂。

「妳慢慢學,我會陪妳,」陳春敏知道,許多患者面臨大病,又要接受腸造口,不時憂鬱落淚,心理疾病跟著現蹤。因此,她總是先穩住患者,不厭其煩地觀察造口肌膚、細心解釋照護技巧。

病人的擔憂,促使高雄長庚讓1986年成立的「腸造口治療室」再進化,在2018年啟動「腸造口全人整合照護計畫」;傷造口師、護理師、醫師、心理師、營養師等角色一併整隊,從身體顧進心底,一步步把害怕、討厭轉成冷靜接受。

一個多月後,這位患者告訴陳春敏:「阿姐,我現在跟腸造口和平共處,把她當成我的寶貝,還會叫她乖乖聽話!」她還主動提議,若有患者陷入低潮,她能義不容辭地當志工、陪伴病友。

由於高雄長庚將每一位病人都納入「腸造口全人整合照護計畫」,術後皮膚炎發生率從超過60%,降到僅6%,遙遙領先國際平均的20%;術後生活品質、居家自我照顧能力指標也都超車國際——這些數字反映在病人身上,代表的正是越來越多人抹去憂慮,儘速回歸正常生活。

腸造口術後照護頻碰壁

當病人罹患大腸直腸癌等腸道、肛門疾病,醫師考慮割去腫瘤、讓腸道減壓休息——這時,便可能裝上暫時或永久性腸造口,解決排便問題。

「像高速公路不通了,我們重拉一個交流道、讓它先下車,」陳春敏解釋,醫師將部分腸道拉到腹部表層,再做一個代替肛門的排便開口。不過,這紅色、約50元硬幣大的腸造口沒有括約肌、無法控制排便,因此,肚皮還要貼上腸造口底座、套上便袋,隨時承接糞便。

過去,不少人得永久依賴腸造口。隨著醫療科技進步,若腫瘤部位可處理,團隊優先以化學治療縮小腫瘤,同時保留肛門;病人只需使用暫時性腸造口,術後三到四個月,腸道就能接回原位,接回原本生活。

以2021年高雄長庚的數據來看,暫時性腸造口人數已成長至七成。就算如此,病人初聽到要做人工肛門,仍瞬間被烏雲籠罩;就算順利割下腫瘤,術後照護也層層卡關。原因在於:

第一,病人最常受皮膚炎所擾,必須頻繁回診。

病人不熟稔照護技巧、腸造口可能壓在腹部凹陷處、底座貼不住等原因,導致鹼性腸液滲漏,造口周圍變得紅通通、發癢,引發皮膚炎。病人無力處理,只好返回醫院、向護理師求救。

第二,造口照護知識龐大,一時難以負荷。

一般來說,腸造口病人每五到七天要清潔、更換底座。但一份4、500元的底座、便袋與附屬材料,就有多達十樣的照護道具,使用者頭昏眼花,不知何時該用誰。

陳春敏示範時,先將塑膠袋貼在肚皮側邊、接住便袋,再拿紙巾溫柔地清除殘留的糞便;接著,因每個人造口形狀不同,需以透明薄片描下造口邊界,再以此為基準,剪下底座開口;再來,皮膚噴上保護膜、底座抹上造口膠,預防糞便滲出,才能貼上腹部、撒上造口粉、扣上便袋。

但這只是簡單步驟。

當底座撕不下來,就要拿出除膠噴霧輔助;每次清除底座時,也要觀察前一次糞便外露情形,思考如何改善;若肚皮鬆弛,還需扣上「腰帶」補強,以免底座跑位。

面對各種眉角與手勢,一時之間,照護者難以吸收、獨居者更難自行照料,連該派上用場的物品都落東落西,最後又落入皮膚炎窘境,返回醫院報到。

國家生技醫療品質獎-智慧醫療-高雄長庚-腸造口-腸造口全人整合照護計畫-醫療科技-醫療app-護理師-醫師-傷造口師-術後護理腸造口有不少種類、多種附屬材料,病患難以迅速上手。

第三,腸造口影響生活、外觀,常造成心理問題。

有腸造口,還是能正常生活,但病人總難以調適。例如,擔心氣味而不敢社交,長期自我隔離、與社會隔閡。

換句話說,手術結束,擊倒患者信心的未知仍在後頭。而長期陪伴病人的護理師在前線觀察困境,常趁著更換底座,邊了解他的飲食、作息、用藥與身心狀態。

陳春敏常問:「你做什麼工作?」也許病人在外奔波流汗,底座容易潮濕。「你是自己貼的嗎?」也許他的照護者不熟悉照顧技巧。「你有打化療嗎?」化療可能導致腹瀉,使底座變成吸滿水分的海綿,更貼不住。

嘗試在日常問答找出問題端倪——日日累積,也讓他們萌生一個念頭,想把讓病人安心、顧得更好。

「傷造口護理師的工作,不只是貼袋子,」陳春敏看見病人先有手術的恐慌,後有出院照護的焦慮,但應有人正視問題、排除病人的折磨。(延伸閱讀|罹癌換跑道 學者獲「AI界諾貝爾獎」:若有AI診斷,我的乳癌就能早兩年發現

國家生技醫療品質獎-智慧醫療-高雄長庚-腸造口-腸造口全人整合照護計畫-醫療科技-醫療app-護理師-醫師-傷造口師-術後護理為了改善腸造口病人的術後恢復,高雄長庚整合團隊、啟動照護計畫。

兩大溝通,給病人最大安全感

2018年,高雄長庚從護理端發想,凝聚醫師、心理師、營養師等角色,啟動腸造口全人整合照護計畫。

過去,病人來回求援、醫護發現問題再機動性解決,辦得到但耗時;這次,他們改以病人治療照護流程為經緯,匡出團隊分工,不再讓問題決定團隊行動的方向。

「病人在哪裡,團隊就在哪裡,」高雄長庚護理部主任江明珠抓出重點。有解便就有飲食問題,因此需要營養師;要讓病人重回社會,就需要心理師支持;面對自我照顧能力較差的病人,就啟動居家關懷——先為病人設想需要的角色,到位後,病人才有安全感。

為了畫出有方向感的流程,他們從頭釐清,找出兩大溝通對象。

術前,與醫師溝通,找到腸造口精準定位。

過去,醫師主宰定位與開刀,病人可解便就過關。殊不知,有時開口選在肋骨下緣、腹部凹陷等位置,常貼不住造口、腸液滲漏,還蔓延成皮膚炎與憂鬱。

「所以,我們說服醫師放下醫療專業的傲慢,」江明珠笑說,突破關鍵就是科學實證。

精準定位是門學問,而高雄長庚就有兩位護理師通過320個小時的培訓、實務練習,取得世界造口治療師協會認證的傷口造口及失禁護理師證照,陳春敏也是其一。

現在,高雄長庚的精準定位已交給專業傷造口護理師。術前,傷造口護理師請病人貼著腸造口模型,或蹲或坐或彎腰,邊詢問是否能看見造口、模擬未來生活感受,就能在肚皮畫出確認位置——只要五分鐘,就能從找到定位,變成找到「貼得住」的精準定位。

現在,皮膚炎發生率降至6%,醫師也肯定地說:「百分之百接納造口師的定位,不敢違逆,因為他們的經驗非常重要。」

國家生技醫療品質獎-智慧醫療-高雄長庚-腸造口-腸造口全人整合照護計畫-醫療科技-醫療app-護理師-醫師-傷造口師-術後護理手術前,傷造口師負責以模型找出病患最合適的腸造口定位。

術後,與病人溝通,確認照護路徑。

為了讓病人走回正常生活,他們排除萬難。

例如,擔心洗澡浸濕底座,就分享不同患者的經驗,有人用保鮮膜捆成一圈腰帶、有人罩上塑膠袋、也有人改擦澡;外出擔心排便及氣味,就先別吃豆類、地瓜等產氣食物,同時觀察進食多久後會排便,預測出門前的飲食時間;想遮蔽腸造口,就穿寬鬆衣物,還兼顧通風。

住院期間,陳春敏也花40分鐘幫每位患者上「家教課」,內容是熟悉腸造口材料、使用步驟、藥物、飲食及生活注意事項。同時,他們針對病人疾病、需求,打包客製護理包;需要腰帶、墊高腹部道具、特殊乳液等,一應俱全。

若擔心口頭講解不夠清楚,就搬出模型實戰操作;怕你忘記,索性拍成影片、反覆複習;若要出院,就下載高雄長庚開發的APP「腸造口居家護理」,24小時遠距照顧。

國家生技醫療品質獎-智慧醫療-高雄長庚-腸造口-腸造口全人整合照護計畫-醫療科技-醫療app-護理師-醫師-傷造口師-術後護理高雄長庚針對患者需求,準備客製化腸造口護理包。

之前,病人有問題就直撥護理站,卻講不清,只好再跑一趟醫院。高雄長庚護理部督導柯幸芳思索,既然腸造口、皮膚炎照護都有現成資料,不如讓科技代勞;於是設計一款結合AI影像辨識與遠距科技的APP,能隨時回答病人疑慮、指出處理對策。

她示範,APP先問一天換幾次便袋、底座有無糞便等問題,這也是病人回診的必答題。再來,病人更換底座,就拍下造口模樣、上傳系統,讓AI辨識、提供建議,甚至提醒立刻回院複診。此外,APP還有詳細步驟及圖片,忘記多少次都免怕。

就此,護理師不必猛開分身,病人也能按圖索驥,在疫情期間更是利器。且APP免費,腸造口病人都能下載。

「我們想用科技解決『去專業化』問題,」江明珠認為,病人一有問題只好打電話,但科技可幫忙養成自我照顧能力,也使高雄長庚的腸造口照護正確率突破九成。(延伸閱讀|林口長庚醫院院長程文俊:從AI到BI, 6大主題資料庫把決策變快、更安全

國家生技醫療品質獎-智慧醫療-高雄長庚-腸造口-腸造口全人整合照護計畫-醫療科技-醫療app-護理師-醫師-傷造口師-術後護理「腸造口居家護理」APP利用AI影像辨識,遠距指導患者更換腸造口裝置。

腸造口能變成燦爛玫瑰

除了自己好,高雄長庚也將這套服務平行推廣到長庚體系的其他院區,精準定位、整合化照護模式逐步運作,也開始安排人力考取傷造口師。

同時,他們持續改革醫材,讓病人過得更好。例如,2020年奪下國家新創獎的內置式人工造口裝置,不必貼袋、減少皮膚炎發生,已進入動物實驗階段。

「看到病人微笑,就是我最大的成就感,」陳春敏不希望病人畏懼腸造口、生活如枯花凋萎,而是能像盛開的玫瑰——如同他們設計在APP上的圖示,因為他們的努力,腸造口變成一朵紅色玫瑰,開出燦爛的第二人生。

高雄長庚紀念醫院護理部

國家生技醫療品質獎-智慧醫療-高雄長庚-腸造口-腸造口全人整合照護計畫-醫療科技-醫療app-護理師-醫師-傷造口師-術後護理高雄長庚紀念醫院護理部獲得2021年國家生技醫療品質獎金獎。圖片來源:高雄長庚提供

獎項:2021年國家生技醫療品質獎 金獎
得獎項目:璀璨玫瑰人生~腸造口全人整合照護

醫療前線,還有哪些故事?看更多國家生技醫療品質獎專訪報導:

#1 從基因研究到AI心電圖 世界級腎臟專家林石化:病人看得愈多,醫師會的愈多!
#2 督促醫護洗手的娘子軍!台大感染管制中心:聯手電資學院,打造全球最大感染監測系統
#3 老了就得插鼻胃管?小港醫院咀嚼中心:從篩檢、復健到研發果凍,幫病人找回吃東西的樂趣
#4 蔣經國輪椅是這做的!榮總身障重建中心:用義肢輔具與全台巡檢,撐起被時代輾過的人
#5 高雄長庚:科學配科技,顧心也安心 癌友血色腸造口變人生紅玫瑰
#6 成大安寧居家團隊:救生伴死,每週讓家屬喘息一天 陪病人在家走最後一程

其他人也在看

你可能有興趣

影音推薦

#廣編企劃|【2023 天下城市高峰論壇 #9】新竹市交通處長 倪茂榮:改善交通,必須先做出優良示範道路|天下雜誌✕未來城市

已成功複製連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