從車本到人本、從歐洲到全球:走過70年的「無車日」交通革命

從車本到人本、從歐洲到全球:走過70年的「無車日」交通革命
著名的自行車城市哥本哈根,也曾因車輛主宰交通,而產生污染和塞車問題。圖片來源:Shutterstock
2023-06-12
文、圖・趙家麟(中原大學設計學院院長)
16708
隨著汽車的發明,人類不再是城市移動的主角。但是,眼看車禍事故傷亡趨多、空氣污染日益嚴重,許多城市開始響應「無車日」——讓人們回歸無車的生活,城市也從車本重返人本。

本文重點

  1. 20世紀,車輛的出現改變了城市的人本性質。車輛占據了城市的空間和主導權,人們變成了城市活動的配角。交通堵塞、空氣污染和安全風險增加成為城市面臨的問題。
  2. 歐洲城市成為人本城市的先驅,推動無車運動和無車市中心的概念。歐洲城市通過指認無車區域和推動老城區成為徒步區的行動計畫,改變城市交通結構和促進城市的永續發展。
  3. 無車運動在能源危機的背景下興起,成為城市改變的契機。人們開始反省與車輛相關的問題和城市發展方向,這個運動逐漸擴展成國際「無車日」,鼓勵人們減少對車輛的依賴。
  4. 城市開始思考如何延長無車日的影響,透過限制車輛進入特定區域、建立行人專用區和改善步行環境,城市創造了更友善、宜居的城市環境。
  5. 自行車基礎建設與自行車文化,成為城市邁向人本的重要因素。荷蘭是自行車之國的代表,擁有高自行車持有率和完善的自行車基礎設施。日本沒有大規模自行車基礎建設,但透通過充分利用人行道騎乘自行車,促進了自行車文化的發展。

「人本城市」這個詞聽起來有點奇怪。「城市」不就是群居的人類在世界各處建造出來的生活場所嗎?難道城市不就是人本的嗎?

原本是的。自從有城市以來,城市一直都是人本的,人們靠雙腳在城市裡走動、工作、社交、生活;人和人彼此在街頭寒暄交談,除了一些獸力車,人是城市活動的主角。然而到了20世紀,因為汽車的發明,世界各地的城市都陸續成為了「車本城市」。最早是歐洲城市,接著是美國,亞洲城市較晚,但是世界上所有城市幾乎無一倖免。

車輛改變了一切。起初它帶來方便、帶來效率,節省了時間;之後,車輛逐漸成為麻煩,成為問題,困住了城市,更成為禍首。車輛成為占據城市所有街道中央的主角,就算有人行道,走路的人也只能靠在一旁,成了配角。

車輛和它的移動所衍生的交通問題,成為20世紀所有城市最頭痛的問題,汽車綁架了城市。最先被汽車綁架的歐洲城市,在1960年代率先開始反思如何掙脫被車輛交通困住的局面,是使城市從「車本」重返「人本」的先驅。

歐洲城市在推動「零死亡願景」(Vision Zero)之前,已經嚴肅地認知到「城市不能繼續被車輛占據,城市不可能,也不應該無限度的容納車輛的交通和活動,人們應該要想辦法奪回城市,讓城市再度成為以人為本的城市。」

人本城市的內涵包括廣泛,本文先提出其中四個面向,探討先進國家的城市邁向「零死亡願景」的實際作為:

無車運動與無車市中心:歐洲城市從車本回復人本的轉折

歐洲城市能夠從1950年代普遍被車輛占滿,環境品質急速惡化,事故傷亡嚴重,轉變成為今日的人本城市,安全優質又宜居迷人,並非幾年內就轉變完成,而是確實走過了一段漫長曲折的路程。過程中,有幾段重要的歷史背景和社會行動,促成了這個結果。

人本城市-無車市中心-徒步區-無車日-歐洲-城市規劃-交通-人本城市-空氣污染-能源危機許多歐洲城市在1950年代被車輛佔滿,如今慢慢轉為宜居且安全的人本城市。

一、無車運動

人們早就受夠了滿城的車——出門就是車,上班塞在車陣中,買個東西也得找好久的停車位,連周末休假也要和大家一路塞。如果有那麼一天,城市裡不再有車,城市的街道會不會讓人⋯⋯想跳舞?

  • 能源危機促成的無車運動

倫敦、巴黎、柏林、羅馬等歐洲大城,在1930年代已經出現嚴重交通問題;最早出現的反饋行動,是1956年底在西歐荷蘭和比利時發起的「無車星期天」運動,持續了兩個月。

弔詭的是,這個運動的導火線並不是「交通」,而是能源危機。

當時的蘇伊士運河的危機,造成中東石油戰爭;阿拉伯人強制封鎖了蘇伊士運河,炸毀了自伊拉克連通地中海的輸油管,使西歐石油供應量銳減70%,西歐國家不得不實行短期石油配給措施,造成油價飛漲,倫敦街頭甚至出現了馬拉汽車的現象。

這個階段的無車運動僅限於荷蘭和比利時,卻也間接促成了荷蘭成為「人本城市」的先驅。

1973年能源危機再次爆發,阿拉伯國家群起對美國實施石油禁運,國際油價大漲,造成二戰之後最嚴重的全球經濟危機,所有工業化國家的經濟都出現負成長,促成瑞士在1974年初發起四個「無車星期天」活動。

雖然能源危機沒有立即對歐洲國家的交通政策產生全面性改變,也尚未出現積極限制城市交通或開車的運動;但政府與民眾已經開始反省,愈來愈龐大的車輛交通,與城市的關係究竟要怎麼走下去?

往後20幾年間,許多西歐、北歐的國家(荷蘭、德國、法國、丹麥、冰島)和英國,都陸續組織了無車日活動、無車宣言和無車日研討會。(延伸閱讀|德、法、瑞、義都有「無車城」,歐洲人在想什麼?

丹麥-哥本哈根-無車日-歐洲-城市規劃-交通-人本城市-空氣污染-能源危機丹麥哥本哈根是最早推動無車日的城市之一。圖片來源:Shutterstock

  • 汽車污染(空氣、噪音)促成國際無車日

「國際無車日」源起於法國。當時大部分歐洲城市,都面臨汽車造成空氣和噪音污染日益嚴重的問題。1998年9月22日,一批法國年輕人率先喊出「在城裡、不開車」(In Town, Without My Car!)的口號,希望平日車輛充斥的城市能獲得一天的清淨。

這個主張立即得到許多法國城市居民的熱烈支持,更快速發展成為全國性運動。9月22日當天,全法國共有35個城市的居民自願放棄開車進城,有些城鎮強制限制汽車進入,只允許搭乘公共交通、騎乘無污染的交通工具、自行車和走路進城。這個讓城市獲得片刻喘息的無車運動,很快受到其他鄰國的注意,隨即席捲了全歐洲。

1999年9月22日,共有66個法國城市和92個義大利城市,聯合舉辦了第一屆「無車日」活動。2000年2月,法國首創的無車日運動被納入了歐洲聯盟的環保政策;此後短短的幾個月,歐盟14個會員國和其他12個歐洲國家也決定共同加入歐洲無車日運動。(延伸閱讀|2030年巴黎將成「無車城」 市長伊達戈:珍貴空間不該被汽車主宰!

2000年9月22日是第一屆歐洲無車日。這是重要的里程碑,總共有760個歐洲城鎮聯合組成泛歐洲的「在城裡,不開車」的無車日活動。迄今,這個無車日活動在全球已經有超過1,500個城鎮參與,也有愈來愈多北美洲、亞洲和南美洲國家城市加入。

印尼-雅加達-無車日-歐洲-城市規劃-交通-人本城市-空氣污染-能源危機2017年印尼雅加達無車日,成群民眾上街響應。圖片來源:Shutterstock

二、指認無車城中心區,推動老城區為行人徒步區

然而,「無車日」推廣再怎麼如火如荼,終究只是一天暫時性的活動,之後城市立即又會被龐大的車潮所吞噬,短暫的喘息又會消失。然而,無車日活動更深層的意義,是讓政府和居民共同反思一個核心的議題:

我們的城市,如何才能逐步脫離車輛的長年箝制?人們的日常生活如何才能脫離對車輛的過度依賴?

因此,許多城市都進一步思考,如何延長、擴大「無車日」的美好經驗,讓城市更朝向人本推進。在1999年舉辦無車日的同時,所有參加的城市都陸續指認出他們城市中心可執行的無車區域,作為推動老城區成為徒步區的行動計畫。

筆者有機會自2000至2018年走訪過不少歐洲城市,從南歐到北歐,東歐到西歐,所有的大城小鎮,都能看得到居民與遊客愜意生活的徒步區或徒步街。為了讓遊客享受都市空間的豐富,外車必須停得老遠,遊客有時得徒步一大段距離才能進入老城。(延伸閱讀|永康街80%空間給汽機車,為何國外卻在市中心留行人徒步區?

有些歷史不長、非常偏遠,人口又不多的小城,如冰島北方接近北極圈的小城阿克雷里(Akureyri),人口僅兩萬,唯一一條勉強稱為「市區」的商業街Hafnarstati也規劃為徒步街,不得不佩服歐洲城市推動人本的強烈心志。

冰島-阿克雷里-無車日-歐洲-城市規劃-交通-人本城市-空氣污染-能源危機冰島北方小城阿克雷里(Akureyri)唯一的商業街,被規劃為徒步區。

自行車基礎建設與自行車文化

徒步街和徒步區,只確保城市中的一部分不受車輛影響;然而整個城市必然還是有大量居民日常的交通需求,如何從根本改變居民日常習慣的運輸工具,是城市邁向人本的核心議題。

「自行車」這個源自18世紀末的人力運輸工具,在汽車時代來臨後,被人們認為是「落後」,甚至逐漸丟棄。但到了20世紀後半段,它又重新成為歐洲等先進國家城市居民的交通運輸寵兒。

一、世界自行車之國:荷蘭

荷蘭有1,700萬人口,卻有2,250萬輛自行車,平均每人擁有1.3輛自行車,是自行車持有率全球排名第一的國家,排名第二的是丹麥0.8輛/人,第三日本是0.6輛/人。將近四分之一的荷蘭人每天騎自行車出門,城市街道中70%車道都是汽車速限30公里,這樣的車速對自行車和行人都較安全。(延伸閱讀|將快速道路改回環城運河,荷蘭老城烏特勒支變身「自行車城市」

二、亞洲自行車之國:日本

日本國民平均自行車持有率排名全球第三。

50年前,由於機動車輛快速增加,日本的道路傷亡在1970年達到高峰;之後透過交通執法、設置人行道與交通號誌,逐漸降低了交通死亡人數。日本也在1970年通過人行道上可以騎自行車的法令。相對於同時期開始重視自行車交通的荷蘭,日本並沒有進行大量的自行車環境基礎建設,而是讓自行車騎在人行道上。

2018年的統計,自行車大約占全日本交通方式的16%,介於荷蘭的25%與美國的2%之間。對於一個1.3億人口的國家而言,16%人民每天以騎自行車做為交通方式,確實是一個相當龐大的數目。(延伸閱讀|東京給台灣的啟示:從大眾運輸開始,練習文明與人本城市

從零死亡願景到無車城,各國如何走向人本交通城市?

深度專題|每小時傷亡兩行人!「人本交通」為何走不出死亡幽谷?

其他人也在看

你可能有興趣

影音推薦

#廣編企劃|【2023 天下城市高峰論壇 #9】新竹市交通處長 倪茂榮:改善交通,必須先做出優良示範道路|天下雜誌✕未來城市

已成功複製連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