德國大城:運具共享、動態車位,創誘人私家車替代方案|慢行空間的歐亞城市對話1

德國大城:運具共享、動態車位,創誘人私家車替代方案|慢行空間的歐亞城市對話1
「慢行系統」提出私家車以外的通勤替代方案,讓交通環境更加多元、順暢且安全。圖片來源:Shutterstock
2023-08-02
文・王迺慧(BLEND Architecture總監)
9980
「台灣是個行人地獄」等多個交通行人安全議題粉專,在今年引起很多關注。步行的不便、危險的街道空間,使我們重新思考行人路權,並更重視「慢行」規劃。(「慢行」定義包括慢速或非機動交通,主要指騎腳踏車、步行或滑板車等設備。)

今年四月,立法院三讀通過《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》部分條文修正案,加重汽機車不禮讓行人罰則。這類法令雖能讓駕駛者更重視行人安全,但長遠解決之道,還需更完善的人行道、車道、騎行道,以及休閒空間的整合規劃,才能達到多元安全交通方案的都市空間。

BLEND Architecture總監王迺慧與Urban Standards總監斯蒂利亞諾(Sophie Stigliano)兩位都市規劃專家在2021年合作慢行系統規劃設計,希望藉由過往的經驗,從東西方城市空間討論「慢行」對城市的重要。以下為對談重點。

王迺慧

BLEND Architecture-王迺慧-城市規劃-城市設計-慢行-道路規劃-行人-安全-宜居城市BLEND Architecture總監王迺慧。圖片來源:王迺慧提供

BLEND Architecture總監,香港大學建築學院副教授,哈佛大學設計研究所都市設計碩士,台灣成功大學建築學士。BLEND Architecture是2016年成立香港的城市設計建築實踐事務所,多關注於城市與交通公共空間議題,與政府和開發商合作規劃人性的建築與都市空間。

斯蒂利亞諾(Sophie Stigliano)

Urban Standards-斯蒂利亞諾-城市規劃-城市設計-慢行-道路規劃-行人-安全-宜居城市Urban Standards總監斯蒂利亞諾。圖片來源:斯蒂利亞諾提供

Urban Standards總監。Urban Standards是德國慕尼黑的交通顧問公司,專業在制定交通優化策略,打造城市與社區尺度和創新變革性的出行解決方案。是從汽車大廠智庫獨立出的新興顧問公司,旨在與市政府和私人企業成功提供長期合作策略

問:城市越來越擁擠,怎麼平衡人行道、腳踏車道和機動車道的發展?

斯蒂利亞諾(以下簡稱「斯」):街道是城市裡僅存的連續型公共空間,但機動交通已佔據太多空間,有些城市甚至超過一半的空間都給了街道和車輛。我們需要引導人們優先選擇「慢行」的出行方式,朝永續的模式發展。我們應該重新思考,「為什麼私家車佔據這麼多公共空間?」優化行車和停車的配置,讓更多空間回歸行人和非機動交通。

王迺慧(以下簡稱「王」):很多利益相關者(stakeholders)決定了城市空間的使用與配置,更多需要「由上而下」的政策主導,同時「由下而上」,以行人步行騎行空間需求為訴求,才能更有效的規劃。

問:慢行系統規劃會抑制汽車行業的發展嗎?面對德國最大的納稅工業,你們怎麼推廣慢行系統策略?

斯:我們可以透過向市民推廣不同的出行方式,讓私家車替代方案變得更吸引人又便利。

如果公共交通設計得有吸引力,加上減少不必要的出行或改變出行方式,汽車的使用頻率也會減少。我們可以借鑒德國的做法,推出類似「德國通票」(Deutschlandticket)的票券,讓市民以低價享受全國範圍的公共交通。

如果人行道沒有被破壞,人們能享受安全的騎腳踏車或步行環境,那麼他們會願意改變出行方式,環境會變得更美好,市民的健康也會得到提升。

如果在交通系統中,使汽車在一定通勤範圍內逐漸被替代,整個交通體系會更多元順暢。

王:我覺得,推廣慢行系統時,應該要找到一個平衡點:不是完全取代汽車,而是提供更多選擇。對一些人來說,擁有私家車是身份的象徵,鼓勵慢行的同時,我們也要尊重這種需求。行人的便利,街道的安全,應從汽車道路空間的與人行道的寬度規劃,做更全面的設計。

斯:關鍵是要選擇正確的出行模式。當然,在某些情況下,如果公共交通系統無法無縫銜接,當汽車成為眾多出行方式裡最高效的一種,那當然選擇駕駛汽車出行。我同意身份象徵並沒有完全消失,但也有一代人(至少在歐洲)即將拋棄汽車的身份象徵,並願意分享汽車。

顯然,汽車業依舊在德國穩占主位,所以我們推動出行方式轉型的過程並不順利;但可以肯定的是,歐洲其他國家肯定是把行人和自行車騎士放在第一位。(延伸閱讀|將快速道路改回環城運河,荷蘭老城烏特勒支變身「自行車城市」

非機動交通-慢行空間-自行車-步行城市-人本城市-交通-私家車-歐洲-德國-BLENDArchitecture-王迺慧-Urban Standards-Sophie Stigliano若要紓解擁擠的城市,須引導人們優先選擇「慢行」,讓空間回歸行人和非機動交通。圖片來源:王迺慧提供

斯:德國的汽車公司是納稅大戶,要實現《巴黎協議》並降低碳排以避免氣候危機,房地產業和交通業必須進行重大變革。人們的出行行為開始轉變,人們可以與他人共用自己的汽車,釋放更多的街道空間給行人。

還有一個因素,是歐洲能源和食品價格上漲,未來擁有一到兩輛汽車不再是理所當然,許多人將無力承擔。關鍵是要找到適合自己的出行模式,無論對行人、自行車騎士或搭乘公共交通工具的人來說,慢行系統中不同的模式都需具有吸引力。

維也納就有一名代表專門負責行人事務,這是進步,不是壓制。

此外,汽車行業必須重新思考,開發更多共用類型的汽車——它們可以開闢新的分眾市場,例如在房地產領域提供/運營共享汽車、共享機車,雙方共同維護行人路權和慢行空間。

王:從單一私家車轉向共享汽車,停車空間減少,人行空間更多,在小範圍社區空間就達到安全控制。

斯:一方面,你可以駕駛你的私家車;另一方面,你依舊擁有私家車的使用主導權,例如把它租給需要的人。(延伸閱讀|減少都會區塞車,怎麼做最有效?歐洲實驗:徵塞車稅可減33%車流|專欄

汽車工業-出行方式轉型-慢行空間-自行車-步行城市-人本城市-交通-私家車-歐洲-德國-BLENDArchitecture-王迺慧-Urban Standards-Sophie Stigliano汽車業在德國穩占主位,因此出行轉型更受挑戰。圖片來源:Shutterstock

問:提起慢行交通,人們就會想到慢行交通與停車位的平衡。在城市裡,特別是老舊城區,為了發展慢行系統,路邊臨時停車位可能會被取消。這時,停車位緊張的問題又該如何破解?

王:如同我們合作的廣東東莞「松山湖」慢行系統,政府取締路邊臨時車位,並說服開發商,藉由改造人行道,創造休閒廣場、景觀遮陽、戶外座椅,能更聚集人氣,商店的收益能更給開發商帶來更高的經濟價值。

斯:關鍵是要有適當的停車管理,我們必須更靈活地利用現有的停車位。停車權不是固定分配的,停車位可以透過動態停車管理技術,優化區域利用;這樣最多可將輪替頻率提高30%,重新規劃街道,減少停車場對公共空間的佔用。(延伸閱讀|開車族崩潰!瑞士城市永續新制:2030市內限速30公里,2050消滅公有停車位

例如,在新冠疫情期間,德國和奧地利的餐館座位可擴展到「Schanigarten」(放在餐廳前人行道上的桌椅)。在德國慕尼黑,五月到九月,餐廳可將停車位改為室外餐廳,鼓勵步行,創造安全舒適的街道;夏季還有「Sommerstreets」,禁止汽車通行。

王:同樣在德國萊比錫,多數餐廳可占用街邊停車位,改成室外餐廳座位。

斯:這種現象是新冠疫情後的公共空間產物。新冠疫情時期,人與人之間必須保持1.5公尺社交距離,所以擴展室外空間為座位區。現在,這已成為多數餐館維持生存的臨時解決方案之一。

王:歐洲的氣候與台灣不同。台灣四季溫暖,除了酷熱的夏季,應可有更多樣的室外街道寬度重整,與停車空間改造成座位休憩區。

斯:這就是為什麼「Schanigarten」只存在於五月到九月。在德國,這是新冠疫情後對都市空間重塑的好現象。

新冠疫情-室外餐廳-停車格-慢行空間-自行車-步行城市-人本城市-交通-私家車-歐洲-德國-BLENDArchitecture-王迺慧-Urban Standards-Sophie Stigliano新冠疫情後,德國和奧地利等地鼓勵餐廳將停車位改為室外餐廳,以便保持社交距離。圖片來源:王迺慧提供

問:如何評估、追蹤和把控慢行系統建設實施的成效?

斯:部分城市現在興起一種新工作,稱為「步行引導者」——透過設立這種職位,保障行人權益。這是保障步行模式優先的好方法,並透過步行的主導,影響公共空間規劃。(延伸閱讀|從車本到人本、從歐洲到全球:走過70年的「無車日」交通革命

你可能也有興趣:歐亞城市如何推動慢行?

其他人也在看

你可能有興趣

影音推薦

#廣編企劃|【2023 天下城市高峰論壇 #9】新竹市交通處長 倪茂榮:改善交通,必須先做出優良示範道路|天下雜誌✕未來城市

已成功複製連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