北北基桃通勤月票,省錢更減碳!桃園副市長蘇俊賓:城市減碳需跨局處長期策略

北北基桃通勤月票,省錢更減碳!桃園副市長蘇俊賓:城市減碳需跨局處長期策略
桃園副市長蘇俊賓反思,政策應跨局討論、長期思考,以免變成下一代的碳排負擔。圖片來源:未來城市
2023-04-18
整理・未來城市、CSR@天下編輯部
13918
北北基桃通勤月票今年將上路!每月只要1,200元的交通票券,能省下你的荷包,更能幫助桃園實現淨零願景?桃園市副市長蘇俊賓在三月28日「2023天下SDGs雙日國際論壇」指出,城市除了中、長期淨零願景,也應著手思考短期的減碳對策。

►►►完整收錄:2023天下SDGs雙日國際論壇精華

以下是桃園市副市長蘇俊賓的分享:

淨零對策-短期目標-2023SDGs國際論壇-SDGs-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-淨零城市-桃園市-蘇俊賓-永續城市蘇俊賓認為,淨零城市不該只有中、長期目標,短期對策也應到位。圖片來源:未來城市

討論桃園淨零之前,我們先想一想:目標,是什麼?

先從桃園的特色來看——人多、車多、工廠多。若用數據分析,桃園有近230萬人,占台灣人口1/10;我們有12萬家工廠,也是全台最多;還有220萬輛機動車。過去十年,台灣人口緩步下降,但桃園的人口成長和台灣的發展背離,人口成長率六都第一。

桃園人帶來哪些貢獻?我們一年的工業產值有16兆,近全台1/5;也就是說,全台近1/10人口產出1/5工業產值。

這樣的城市,它的淨零政策是否可能不一樣?

我們心裡有數,桃園是個排碳量大的城市,該如何做到淨零最大化?若找政府各單位提出淨零方案,這時會發現,A單位提一項、B單位提一項,這些淨零路徑可能彼此衝突,或有上、下位的政策關係。

同時,淨零是環環相扣的生態系,彼此相關。所以,把公部門拆成32個局處、分頭獨立做好自己的事情,就能實現淨零生態圈嗎?事實並非如此。我們應該找出彼此的關聯和可能性,先全局觀、找出戰場,再思考策略。

通勤月票除了省荷包,還能減碳

這幾年,桃園繼續進步,一年的排碳量減少到2,960萬噸。但這些都是誰排放的?他們為何必須排放?

挑出運輸領域來看,44.6%來自燃油汽機車。

我們可以儘量讓市民選擇公共運輸、蓋更多捷運——但這是20年後的成果。在此之前,我們要找出短期與中期目標,陸續取代自家車。

所以,我們有了北北基桃四縣市合作的1,200元通勤月票。很多人說,這是選舉支票;對,但大家都喜歡這項政策,而且通勤族上下班時可以省更多錢。

除了選舉支票,我們心裡想的是另一件事——當更多市民因為1,200元而支持政見,原本開車、騎車的人就願意捨棄自家車,開始加入大眾運輸路網;同時也改善了交通阻塞,每個人減少四分鐘通勤時間,也省下了交通延遲的碳排放。

精算過後,我們認為這筆錢非常值得。第一步,我們希望能達到20%民眾使用通勤月票;再來,市府也會盯80個壅塞路口的塞車時間。

很多縣市都希望有交通補助政策。但我曾在行政院呼籲:若一個縣市原有五萬人搭乘大眾運輸,有政策補貼後,還是這五萬人在搭,那省下的只有他們的荷包;若補貼方案能替市民省下荷包,又能實現交通替代效果,這才是對的政策補貼對象。(延伸閱讀|解決塞車,不需蓋更多停車場,要靠更多人不開車!

規劃新政策,不應成為下一代負擔

想實現淨零城市,除了讓高碳排者減碳,我也發覺,會不會是十多年前某項政策做得不夠——我怪的是14年前在桃園縣環保局工作的自己,如果當時有些政策做得更好,現在就能避免更多碳排?

例如,當重要企業到縣市設廠時,大家舉城歡迎,希望帶來就業機會、稅收與城市光榮感;但當就業人口流入時,需要完善的都市計畫,讓這群人有更好的生活環境。

以就學需求來說,有些地方學校不足、街區老舊,最終導致學校不均——新學區要抽籤就學,舊學區剩下幾百人卻難以廢校——而這些都是20年前開始創造的碳排放。

換言之,我們要有更精明的思維,讓政策各層面同步到位,甚至超前部署;這才能讓15年後的你與下一代獲得好處,而不是讓這一代的報酬變成下一代的負擔。因此,我們在規劃工業區、招商時,更應該納入中、長期策略。

同時,也要放入跨單位資源。例如,桃園撥了1.5億預算推動肺癌篩檢——這是一項醫療政策,但思考規劃時,不只有衛生局,也請勞工局一起找出高風險族群、納入環境資料庫與交通政策。

這每一塊政策都像一個小金字塔,而我們要把每一座小金字塔找出來、搭起一座桃園淨零的大金字塔。

►►►完整收錄:2023天下SDGs雙日國際論壇精華


延伸閱讀

立即關注|2023天下SDGs雙日國際論壇

其他人也在看

你可能有興趣

影音推薦

#廣編企劃|【2023 天下城市高峰論壇 #9】新竹市交通處長 倪茂榮:改善交通,必須先做出優良示範道路|天下雜誌✕未來城市

已成功複製連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