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田中央威尼斯行動】慷慨成蔭、直面未來的大樹學校 ──「田中央工作群」之「威尼斯行動」

【田中央威尼斯行動】慷慨成蔭、直面未來的大樹學校 ──「田中央工作群」之「威尼斯行動」
風風光光的頒獎典禮之後,田中央以「#威尼斯行動」延續力量圖片來源:田中央工作群
2019-06-24
文・馬萱人
24661
從2017年5月至2018年4月,扎根宜蘭20餘年的「田中央工作群+黃聲遠」,接連獲得「遠東建築獎」傑出建築獎(作品為「雲門劇場」)、第20屆「國家文藝獎」(建築類)與第3屆「總統創新獎」。最新獎項,則是2018年年底宣布的「台灣建築獎」首獎之一(作品為「渭水之丘」。)

這些說少不少說多不多、以「國家文藝獎」為主的累積獎金,不是進了得獎作品參與建築師或黃聲遠個人的荷包。這些獎金是全數支持專職的田中央人,在2018年6至11月,分批至義大利支援這一屆「威尼斯建築雙年展」的台灣館展務(本次正由「田中央工作群+黃聲遠」代表參展),以及順遊義國或歐洲的旅費。

2018威尼斯建築雙年展加泰隆尼亞館,該館策展者RCR Arquitectes之主持建築師之一Carme Pigem、澳洲建築家Glenn Murcutt與黃聲遠(由右至左)

田中央「威尼斯行動」8組組員(左)與分享會評論人(右)(王翰偉製表)

事情還沒完。大夥兒回國之後陸續舉行了分享會,每一場並分頭邀請不只建築界的賢達到場評論。政治大學榮譽教授、「蘭陵劇坊」創辦人吳靜吉,文化評論家詹偉雄,《新活水》雜誌總編輯張鐵志,建築╱景觀學者Alessandro Martinelli、王俊雄、王增榮、阮慶岳、林靜娟以及漆志剛,皆曾為座上賓。

在8個傍晚的下班時分開始,他們與田中央人一起圍坐事務所迷你的公共空間,一邊嗑著披薩、一邊坦誠問答不停歇,好似「深夜學堂」。

阮慶岳(左一戴帽者)除了評論,也介紹他與7-11合作的案例

2018威尼斯建築雙年展新加坡館,Martha Thorne(普立茲克獎執行長)、黃聲遠與日本建築家妹島和世(由右至左)

《新活水》雜誌總編輯張鐵志在田中央人分享前,先帶來該雜誌改版心路歷程

在宜蘭壯圍張宅(田中央作品)舉行、不拘泥於場地與形式的分享會(右一為評論人、社會文化觀察家詹偉雄)

那分享會也像「羅馬餐會」。如此形容是因為,實踐大學建築設計學系助理教授漆志剛,將田中央的「#威尼斯行動」#直比美國「羅馬獎」(Rome Prize)。兩者緣由、規模與執行方式大不同,但是漆志剛觀察它們在精神上最大的共通處是,「都非常的慷慨。」 「羅馬獎」,由創辦於1894年的「羅馬美國學院」(American Academy in Rome)頒發。得獎者不限建築人,獲獎後可至羅馬居遊一年,回國時且不必提出任何報告。唯一要求是:得獎人必須與來自各行各業的義大利贊助者聚餐。漆志剛在美國留學、工作時曾與數位「羅馬獎」得主相談,後者不約而同說,這獎對他們影響太大。

#直比美國「羅馬獎」

#田中央

#威尼斯行動

因為,除了以長時間深入理解羅馬,那些聚餐並非安安靜靜吃完飯就走人,總要與來自四面八方的人交流。一群建築師若是關起門來自個兒聊,再容易不過。但是「羅馬獎」建築類的獲獎人,得在外國和跨領域的朋友討論空間這回事。

漆志剛認為,這不是要人當「讀報機」、表達你有知識,「而是得引起別人的興趣。」可以想見一年大約200頓飯下來,獲獎者等於#淬煉溝通能力200次

右一為評論人之一、政治大學榮譽教授吳靜吉

2018威尼斯建築雙年展台灣館宴會,Glenn Murcutt、當屆終身成就獎得主、建築評論家Kenneth Frampton與黃聲遠(由右至左)

評論人之一、實踐大學建築設計學系助理教授漆志剛(左二)

「田中央工作群」的「威尼斯行動」慷慨之處,則是該事務所決定:在計畫宣布時同仁只要是專職,就算剛到職,都能獲得由上述數項獎金挹注的全額補助旅費,「通通送出去。」漆志剛覺得,這讓這項計畫不會成為精算利益的事,也不會只看對未來的「田中央」幫助有多大,「目的就是請大家單純的去感受。」正如「羅馬獎」。

由於田中央人是2到3人一組分批出國,有些兒像小小探險隊。「幾個人一起旅行時的『雷達天線』,和單人旅行時是不一樣的。」漆志剛說,其中的人際關係互動,又和「羅馬獎」的聚餐交流類似了。 他也指出,一般公司行號的員工旅行多半一次全體出發,「田中央」提出的類員工旅行則滿新鮮,這就可以同時看出他們設計的能力。「人如果有創意,不會受限在某一件事,而會是全面的。好的建築師也是如此,通常在每一件事上都有一點點不一樣。」

田中央「威尼斯行動」三景(下圖為田中央人林旻威)

無論如何在慷慨的前提之下,田中央的「黃老師」仍對夥伴有所要求。他明白,一趟歐洲之旅無法讓人立刻更懂建築。但是,他期許大家在第一層的資訊蒐集、第二層的感覺觀察,還必須進到第三層的──觀點分析甚至運用。例如,陳軍儒這一趟在歐洲北國時持續觀察、記錄,夏日時,下午4點多到5點多的光線最為宜人,而且多半有不少人趁機在外活動。身處南國的我們傍晚也有這一段「魔幻時刻」,大約在五點多到六點多之間。不過,大家最常做的事是呆在辦公室……。

這是很好的綜合觀察,但報告若停在這一點在黃聲遠眼中是不夠的。他不停的追問陳軍儒:然後呢?所以呢?是不是可以在未來的設計中,更大膽說出這一點? 「田中央」威尼斯分享會評論人之一、「比格達建築工作室」創辦人王增榮,亦是相當嚴格的提醒:出國一趟,不必立刻認為外國就是哪裡好、台灣就是哪裡不好(或是,反過來說。)必須#持續嚴謹的研究與論述,才能給出具邏輯的結論。

左一、左二為評論人、「比格達建築工作室」創辦人王增榮與北科大建築學系副教授林靜娟

以下,即是田中央人「威尼斯行動」綜合報告,以他們做建築時向來關心的面向呈現:建築的本質與構造、都市的意義、氣候變化與景觀設計趨勢等等。人文關懷更是隨時出現在他們的觀察中。

此外,除了去年那一場歐陸壯遊,田中央人回國之後仍在旅行、觀察或讀書。有些人因著「#威尼斯行動」,觸發了他對相關議題的興趣,繼而到台灣各地探訪城市、建築等等。有些人在回望自己的成長與故鄉時,因為有了威尼斯這相對座標,更因此看清了一些盲區。

無論這些觀點是否完全成熟,一切邀請大家公評。值得提醒的是,這一群田中央人現在正忙的,幾乎都是執行中或規畫中的專案。這些因歐洲之旅而來的點點滴滴,無論是否將融入逐漸成形的建築,平行時空下已是我們某一群新生代建築師的#青春思維記錄

來自愛沙尼亞的美國建築家路康(Louis Khan,1901~1974),是「羅馬獎」1950年代的得主之一。他同步在建築哲學與實務的表現,至今受世人稱道。「學校大概始於一棵樹下,一個人單純的把他自己對這世界的認知與幾個人分享,而他們從沒意識到自己是『老師』和『學生』。」這一段話亦出自於他。

路康令人動容的建築成就,是不一定與「羅馬獎」有絕對的因果關係。「田中央工作群」的「#威尼斯行動」,也沒有要讓人成為誰誰誰的翻版。但總之,讀者當下眼見的本專輯,即是一棵「大樹」。邀請你也#常來樹下坐坐聊聊,一起面向未來。


隨處皆學校的田中央人,請一起#常來樹下坐坐聊聊!

它和我原來認知的客觀報導毫無相似之處。它極端主觀、浪漫、印象派,是我 的經歷,而不是以一個都市為主體。那是一個在特定時空、經由一雙特定的眼 睛所見到的威尼斯――一雙年輕的眼睛,僅對應了對青春具刺激性的事務。 ――《威尼斯》(The World of Venice)前言,珍‧莫里斯(Jan Morris),1974

田中央工作群 ──「威尼斯行動」數位專區

其他人也在看

你可能有興趣

影音推薦

#廣編企劃|【2023 天下城市高峰論壇 #9】新竹市交通處長 倪茂榮:改善交通,必須先做出優良示範道路|天下雜誌✕未來城市

已成功複製連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