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田中央威尼斯行動】黃宇茗:好的景觀,該是與原有環境融合

【田中央威尼斯行動】黃宇茗:好的景觀,該是與原有環境融合
2019-06-24
口述・黃宇茗 / 整理・馬萱人
3841
我平常滿喜歡畫畫的,這次去威尼斯決定也帶上畫紙和畫筆。拍張照片不到一秒鐘,素描則可以讓我觀察得更久一點。而且除了黑筆之外我只帶3隻色鉛筆,不然用色太多會不專心,就不想畫了。沒想到,有時候畫一幅大約得花上20分鐘。不過,我也因此見到了不少細節。先來兩幅我的同事旅伴――王翰偉(上)和田熊隆樹(Ryuki Taguma,下)的畫像吧。

黃宇茗的旅伴:同樣是學景觀的王翰偉(上),以及自東京來宜蘭工作的田熊隆樹(下)

我選了想像中威尼斯應該最常出現的3種顏色,盡可能將這次的旅行歸類出不同面向。

橘:景觀的線條與層次
藍:水
綠:植物

畫筆顏色不必太多,更能專注觀察細節

在過去就讀景觀系時,大多都習慣#以大尺度觀察環境,也將這個經驗套用到這次的旅行中。

以下,即是我現場以畫筆記錄、部分的威尼斯景觀天際線。

會以橘色來點綴,因為出發前上網看的照片,讓我覺得那裡似乎都是一片片的金黃色。這兒放上兩張我畫的素描:貢多拉(Gondola)修船屋,以及聖母升天聖殿(Basilica de Santa Maria Assunta)。

威尼斯現場的素描,比照相更注意了一些細節(黃宇茗繪製)。

我真的很喜歡欣賞聖母升天聖殿等這一類場所。在短短的距離之間就有很多層次與機能,每一個小東西都有它的用處,非常豐富。這些場所景觀有時候乍看很像,其實不一樣。我想原因之一是眾多小細節保留了不同的年代,有互相尊重的感覺。很可惜的是,在台灣,我們很多古蹟被拆光光了,很多過去的記憶都無法再感受跟學習了。

以上,是畫一張大約20分鐘的素描。如果以5秒鐘來快速記錄,就會是下列這種光景。但我想,#簡單線條也能表達天際線。由上而下分別是:羅東文化工場(1999~2014年)、壯圍沙丘旅遊服務園區(2010~2018年)、新竹市關埔國小(2016年~,設計與興建中)、宜蘭轉運站(2019年~,設計中)。

羅東文化工場草圖(黃聲遠繪製)

宜蘭壯圍遊客中心草圖(黃宇茗繪製)

新竹市關埔國小競圖時期草圖(黃宇茗繪製)

宜蘭轉運站草圖(黃宇茗繪製)

以下則是羅東文化工場(上)與壯圍遊客中心(下)實際建成之後的模樣。

實景當然不會複製草圖,但如果設計發想時已抓住核心,場所精髓是一樣的

而對照我所畫的壯圍遊客中心草圖,與黃聲遠所畫的文化工場草圖,我發現原來田中央想的事,也跟我過去在學校所學有一致的地方。

例如,關埔國小以低樓層的姿態出現,目的之一是要在周圍大廈之間#留下一片天。我們現在正在設計的宜蘭轉運站,何嘗不是想如此?畫個預估的天際線圖就能讀出來。雖然它的周圍還是空地、仍在都市計畫中,但哪一天大廈真的平地起,轉運站區的天際線景觀就會長這樣子。

我在威尼斯觀察當地景觀時,其實也不斷回想我們台灣的線條。淡水、八里、高雄……,明明周圍有很漂亮的風景,但是多半被線條很硬的高樓擋住。

僅以一張從龜山島回望宜蘭的照片,先留住她當下的天際線。

拍攝地點是龜山島,為宜蘭#留下一片天

藍色,很明顯的代表水,水也和威尼斯高度相關。我主要想觀察當地建築和景觀與水的不同交界面,那些#交界邊緣如何處理。但是「威尼斯省」不只威尼斯島,為此我們還跑到離威尼斯島最偏遠的Torcello島去,因此見到了鄉村式的河岸景觀。

威尼斯省每一區、每一島都有不同功能。威尼斯島是政治中心也比較重商,難免空間會先給機構與店家。但其它島往往一下船就很多綠意,水岸與綠意緊密連接的狀態,不也是台灣原本應有的自然環境嗎?

到處都是水的威尼斯,建築與景觀無可避免要好好處理水的交界

所以我也不停比照我們的水環境。說真的台灣四周明明都是海,而且有四種不同的地型:岬角海岸、斷層海岸、珊瑚礁海岸、沙質海岸,這國中地理就教了。但總覺得和這些海岸型態不太熟悉,大多數似乎也被消波塊給覆蓋上了。

我明白,有時候為了安全就是得放消波塊。不過我也確實看過不同國家用了更簡單、低調的方式,置入消波塊與海岸中。沒有一個東西是絕對的,對於消波塊這種產物,一定有更好的方式可以去改變它對感官的衝擊,卻也保有它的功能在。

我是覺得,好的景觀,該是與原有環境融合。

關於與環境融合,不只包括視覺的協調、植物和建材等的適當挑選,我覺得#施工最好也能友善環境

舉個小例子:工地施作時營造廠叫了太多的混凝土,因為剩下的帶回去也不太能再使用,所以直接灌注到旁邊的草皮中,再試圖拿乾淨土壤將混凝土覆蓋,完工後也不會有人知道。但事實上,那塊土地已經被汙染了。這種小事情一點點的累積,對環境都是種傷害。

在我觀察威尼斯與一些知名建築等地的植物――景觀設計高度使用的素材時,更是覺得,景觀與建築真是一項前人種樹後人乘涼的事。

關於威尼斯的植物,先說一件有趣的事。很多去過那兒的人(包括我的同事),都說這座城市沒什麼植物能看。

實際到了以後,只要隨意在巷弄中竄來竄去,其實也會發現不少小公園、小廣場。或許不是大型的都市公園供大家享受,但卻是另一種別有洞天的特別經驗。更有趣的是,大部分的人家都會在窗外種花種草,垂落在牆上讓來往的旅客住欣賞。

威尼斯老城區路樹不算太多,但不少人家其實自種植物也讓路人欣賞

這次去義大利也參觀了不少Scarpa的作品。他建築中的植栽景觀,效果在幾十年之後由我們後人接收了。那些植物不是隨便亂長的雜草,是思考之後的設計,不然不會長得剛剛好。譬如最下圖Scarpa設計之Brion家族墓園、一座棺木一角,我現場初步辨識、繪製的植物就至少有3種。

初觀察的Brion家族墓園三種植物:(1)(3)(3)

#建築物一起考慮周邊景觀,真的很不簡單。如果建築師都這麼做,我要沒工作了。不過這是開個玩笑,如果每位空間專業者都願意傾聽、感受、尊敬環境的美,那就再好不過了。

3年多前開始工作之後我一直在找答案,什麼樣的植栽搭配建築與環境,會是比較好的狀態。當然景觀設計者不等於能認出所有的植物,這一行各有專精,植物也不是景觀設計唯一的材料。但它肯定是很重要的元素。

有時候我們好不容易選了某種植物想搭配在景觀中,結果向廠商訪價時發現那是沒在賣的。或有些植物廠商平常並不培養,你也買不到。有一次我們有個案子要補幾種草,但是廠商說那得提前3個月預定,他們才能先種。但是公共工程多半不能指定太特別的植物,否則有綁標的疑慮。

不過#山不轉路轉。遇到這種狀況,我們就去找已有人栽培、型態類似的植物,效果也滿好的。有些案子能種一點特別植物時我們就會試用,長期下來也累積了一些經驗。

譬如田中央以前在宜蘭的景觀案,大約種蜘蛛百合、射干和翠蘆莉這3種植物,沒了。慢慢練習之後,我們在新竹市的「隆恩圳藍帶親水空間景觀工程」就運用了多達15種植物。不過,這也是為了搭配水岸與周遭環境之後的考量,並非為了種而種。

為公共工程挑選植物還有一個關鍵因素,就是預算。平常我們自己玩園藝,一盆盆栽或一棵植物大約幾十到數百元不等,算便宜。但是用在景觀上時,是幾千株幾萬株在買啊。

同時,民眾與政府總希望景觀建設剛完工時,植物已經很密很高。但不是每種植物都能這麼種,一方面植物需要呼吸的空間太密並不好,很多植物也無法剛種下去時就長很高,尤其是灌木。樹也最好在現地生長茁壯,比較能適應未來環境。

隆恩圳乍看一片綠,其實設計、使用了十來種植物

如果為了景觀案開幕的需求,將植物一下子種得很密很高,種植與維護的成本就會相對增加。

公共工程景觀案中,還有一種預算編法我認為滿浪費的。不少公共景觀案例如道路分隔島,植物是盆栽而且每3個月換一次,就算是一年生的植物。

或許這麼做是跟背後的市場機制有關。若只有單單的修剪費用,就需要請更多專業人員進行植栽保養,後續還要處理龐大數量的大型垃圾清運。如果是直覺性的更換盆栽,或許讓廠商可以節省更多成本。

無論如何,我相信我們對於#景觀的觀念正在改變,這是來自許多優秀的老師及伙伴的努力,即便過程被打壓、非常艱辛與困難。

2018年這一屆「台中世界花卉博覽會」的「森林園區」,就以台灣少見的方式呈現自然環境的美,打破台灣人對於景觀只是大紅大紫的花海概念、也打破造型園藝的印象。

花博策展將低海拔到高海拔的植物,在地面上線狀呈現。第一眼望去彷彿只有綠,但其中有非常多種植物甚至有芒草與「常見的雜草」,呈現了不同層次的綠,我在現場就測繪了數不清的植物。可說是「森林即花園,花園即森林」。

2018「台中花博」的現場記錄,一片綠中植物數不清(黃宇茗繪製)

景觀界已衍生到有一種稱呼為#「荒野景觀」的概念,其中須要了解植栽的特性,讓她以最自然的狀態消長、演替,事實上是十分節省成本的方法。

表面上,你在一片綠地中會見到像雜草的植物,事實上那是經過設計的。就看大家能不能接受多元的美感、不覺得這樣很浪費錢,而願意欣賞植物不同的樣貌,而不僅僅是單一種類的花海。

我這陣子參與設計的宜蘭礁溪「礁溪生活之心工程計畫――藝文生活公園暨周邊市鎮服務廣場及人本景觀工程」,希望也能以這種策略去呈現。

這個案子中包含舊軍營──明德訓練班,那兒本來就有很多樹,加上不再使用已久,生態相當豐富。這些原本長很好的#植物日後易於管理,只是現在融在一起而且太擠了。我們反而得選擇該去掉哪些植物、微調一下,好讓主角凸顯。

地面上,我們則可以介入、新增一些灌木與恰當的設施。完工後的明德訓練班,看起來都是綠葉,但那是經過整理、設計的某種「荒野」。

田熊隆樹(左)與劉育嘉(右)於明德訓練班基地研究

田中央在宜蘭市蘭陽女中校門口前設計的「蘭陽女中大樹廊道再生」(2010~2011年),也是整體上綠綠的,視覺很簡單。但是走起來有不同的高低層次變化,同時感覺離老樹好親近。

其實,樹本身無罪的。它種在對的地方、不去限制它時,可活得好好。當人們把樹種到不適合的地方,它長大了阻礙通行,人們又去怪它。

這個案子中,業主開放的決定,同意拆掉圍牆、拓寬步道,更堅定的要保留這些守護女中許久的老樟樹。因此設計選用昂貴的高架地坪,脫開人行道與土地中的空間,還有大樹根部呼吸的權利。

蘭陽女中校門前步道,植物活在本來的狀態下,人也使用的自然

2017年完工的「宜蘭高中週邊生活區人本環境改善計畫」案,其中的步道則部分是透水磚、部分是柏油。也許有人會問,這次怎麼不用鋼構了?這不是光為了省錢,是因為不需要。

這兒原本的樹主要長在圍牆旁,不太會造成行走困擾。另一方面,我們觀察附近居民常來宜蘭中學運動、繞著校園走路或跑步。那麼,何不好好將步道改善為更無障礙的跑道?

好的景觀應該與原有環境融合,我想也包含環境中人的生活。

黃宇茗在宜蘭市化龍新村景觀工程現場

它和我原來認知的客觀報導毫無相似之處。它極端主觀、浪漫、印象派,是我 的經歷,而不是以一個都市為主體。那是一個在特定時空、經由一雙特定的眼 睛所見到的威尼斯――一雙年輕的眼睛,僅對應了對青春具刺激性的事務。 ――《威尼斯》(The World of Venice)前言,珍‧莫里斯(Jan Morris),1974

田中央工作群 ──「威尼斯行動」數位專區


田中央工作群 ──「威尼斯行動」系列專文


1. 【總論】慷慨成蔭、直面未來的大樹學校 ──「田中央工作群」之「威尼斯行動」

2.【緒論】 創造中的地景──田中央建築與「威尼斯行動」

3. 吳卓勳:以海洋觀點,讓事情多一些角度

4. 蘇子睿:我最愛去的地方就是工地

5. 林煜融:「連續性」的好,是能讓人眼觀四方

6. 黃宇茗:好的景觀,該是與原有環境融合

7. 蘇峻毅:破碎的邊界或縫隙,才會有浪花

8. 陳軍儒:順其自然的空間,才會有人與人的互動

9. 王翰偉:弱勢族群與所有市民能一起使用的是……

其他人也在看

你可能有興趣

影音推薦

#廣編企劃|【2023 天下城市高峰論壇 #9】新竹市交通處長 倪茂榮:改善交通,必須先做出優良示範道路|天下雜誌✕未來城市

已成功複製連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