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田中央威尼斯行動】郭聖荃:建築如同「倒置的考古學」

【田中央威尼斯行動】郭聖荃:建築如同「倒置的考古學」
威尼斯「聖馬可廣場」的整修開口,啟動了「建築」與「考古」的雙向觀察圖片來源:田中央工作群
2019-06-24
口述・郭聖荃 / 整理・馬萱人
4209
我和余在宥、葉彥廷與顏駿這一組,是在十月下旬的旅遊淡季造訪義大利。那時候威尼斯人潮已逐漸散去,當地政府趁機在最熱鬧的聖馬可廣場上,掀開了一些地磚來進行排水改善工程。 這畫面提示了我,在歷史悠久的聖馬可廣場之下,仍然埋設著維持現代生活的瓦斯管線、電纜、排水管。掀開地表挖掘並組構屬於當代的生活系統,讓我有點啟發。加上在羅馬這座充滿古蹟的城市裡,也讓我開始思考:「考古學」與整趟旅行印象深刻的Scarpa建築、「威尼斯雙年展」的日本館、古羅馬廣場之間的關係。

威尼斯「聖馬可廣場」的整修開口,啟動了「建築」與「考古」的雙向觀察

考古學家挖掘地下的層層遺跡,透過對於建築的基礎、碎片以及歷史生活痕跡的理解,重新組構古代人在遺跡上的生活。建築師則是透過對於現代人文化等等的詮釋,組構當代及靠近未來的生活。

我才恍然大悟,建築不就是「倒置的考古學」?

而在義大利這個滿是歷史痕跡的國家裡,我想他們的建築師應該是更早我們一步,思考建築的過去、現在與未來。

義大利建築家Scarpa,即常如此。例如他在1958~1974年間,於義大利維洛娜(Verona)整建的「城堡博物館」(Castelvecchio Museum),在原來的正面立面上就特別鑿開牆面,揭露層層肌理、顯露內部砌磚,#讓當代與歷史(內部磚牆)相遇。

「城堡博物館」窗台右方留下兩塊古牆面,樂於與「時間」連結

在這座博物館中,Scarpa透過重置「大狗一世」(Cangrande I della Scala,註1)雕像這個動作,「錨定」(Anchoring)了這座城堡的中庭一角。為了找到最恰當的位置安置雕像,他把舊戶外樓梯拆掉並往下挖,把古堡的這個角落給「炸」(這是形容)開來。#善用減法設計,串起博物館新的動線,也揭開古堡樓梯下方層層的堆疊結構與歷史。

「大狗一世」雕像本就是博物館藏品,但是Scarpa與館方不怕移動它


兩張對照了整修前後空間,下圖反白處即為拆除區(郭聖荃繪製)

博物館內為了表現展示物件,與館方共同擔任策展人的Scarpa,則是果斷擦掉部分牆面裝飾、塗上白灰,僅保留部分不影響展覽的局部牆面。

# 善用減法設計

# 田中央

# 威尼斯行動

經過縝密的思考與研究之後,Scarpa加入了當代思維來延續古堡生命,使它成為屬於這個時代的博物館。

由於Scarpa也是博物館協同策展人,他可以硬體、軟體一起思考

Scarpa在威尼斯的「奎利尼·斯坦帕里亞基金會博物館」(The Museum of Fondazione Querini Stampalia)整修案,也有類似的融合新舊手法。為了達成將來屬於當代的機能,這老房子不可能修舊如舊,而是在舊牆面外掛一片素淨石材,賦予空間新的牆面並在牆面嵌入燈具。Scarpa不只處理材質,因應現代功能而生的機電設備,也被妥善整合。

下圖中的柱子裡,就藏了新增的機電設施。Scarpa以石材作為牆面同時也是結構,而且與周遭環境相襯,#老空間賦予了新精神


威尼斯「奎利尼·斯坦帕里亞基金會博物館」,#老空間賦予了新精神

包括曾來到「威尼斯雙年展」綠園展區,設計日本館的建築師吉阪隆正(1917~1980),我認為他也是透過在基地進行「考古」這個動作,處理建築與環境之間的關係。

我會這麼看,是這趟義大利之旅最後去了「古羅馬廣場」,見到一些混凝土牆嵌磚遺跡時才回想起:類似的場景與構築,不也出現在吉阪設計的日本館地面景觀裡嗎? 

羅馬「古羅馬廣場」看似同樣的遺跡,其實是不同年代的痕跡疊加

「威尼斯雙年展」日本館,有一點本來的遺跡,其餘是新構築

兒時在瑞士、英國生長的吉阪,成年後又至法國建築師科比意(Le Corbusier,1887~1965)門下學習、工作,可說相當了解歐洲。但他骨子裡應該也非常日本。這些小結論,是根據我在現場觀察日本館、以及回國後搜尋吉阪的資料綜合而來。

我覺得,他並不希望在威尼斯建一棟宣揚國威的建築,而是想復原或再現基地的歷史地景,#重現考古遺址般的地形。而日本館只是輕盈的停泊在上,他還在樓板上挖了一個可以窺視下方遺址的孔洞。

只是,後來大概因為展覽的需求吧,日本館下方的景觀被蓋掉不少,但是仍然可以看到一點原本吉阪想要表達的,他所詮釋之關於威尼斯或義大利充滿過去的建築遺跡地景。

吉阪在「日本館」留下通往歷史的開口(上)。Scarpa在「城堡博物館」也一樣(下)

吉阪在某次演講中,則曾以一段日本傳說隱喻#建築中的「尊重」

「左甚五郎建造的(京都)知恩院,有個傳說,當初為了建造寺廟而卻意外趕走原棲息於此的狐狸。住持知道此事後與狐狸約定,蓋回了屬於狐狸的祠堂。

「我等待著我們的世界將再次回到混沌的那一天。日本人有點過於聰明,喜歡找到混亂和秩序之間的中間點。他(左甚五郎,註2)拒絕完美與遺留下一把雨傘。在被西方沙文主義困住後,他們走向另一個極端――事實證明同樣危險。」

――「關於死蛞蝓的談話」(Speech of the died slug),1971

無論是吉阪或Scarpa,他們對於時間感的問題,皆各有各的層層回應。包括我這次在威尼斯等義大利古城所見的素人建築,例如一些老屋及其陽台,都很有歷史感、生活感。果真如同我就讀於成大建築系時,王明蘅教授所說:「城市如一張複寫紙。」

於是在古城的老屋陽台上,屋主布置美麗的盆栽花草、擺上桌椅。雖然old school(老派),卻充滿生活的質感。

我不會去否認,生活是要有質感的。這很像田中央的主持建築師黃聲遠曾說過:「把自己的生活過好。」我同樣覺得,如果每個人都把自己的生活過好一點,我想未來環境也會變好。

我也不否認,我就是old school、喜歡老東西,因為沒那麼快速,比較細膩。過去痕跡沒必要都抹掉,很多關鍵點留著是比較對的。

以田中央的案子來舉例,我們在宜蘭火車站前設計的「丟丟噹森林」(2004~2006年),是一座鐵樹般的鋼構,讓人能休憩、躲雨,但當時也順道整修了一旁空了很久的紅磚屋。我們不認為因為周遭有老建築就完全不能增建,但是會讓新的建築動作和舊的城市空間互相依存,保留一種指向未來的可能。

後來,紅磚屋果真再利用,成為由作家黃春明指導經營的「百菓樹紅磚屋」咖啡館,常有舉辦親子同樂的活動。

「丟丟噹森林」希望能想到未來的使用,這也是「倒置的考古學」

「丟丟噹森林」早期的工程,也處理了排水問題、做了腳踏車棚等。最新一期的工程則是將原車棚區的一半修成戶外舞台,以因應最新的需求。這種「#建築不可能『完成』」的狀態,其實是常態,田中央的案子中更是經常發生。

也是在「丟丟噹森林」附近,中山國小蓋了一座體育館(暱稱「中山小巨蛋」),2011年開始設計,2016年完工。設計團隊除了張文睿、洪于翔、吳耀庭,我也是其中一員,並長期擔任監造工作。

這件案子還包括周邊的通學廊道。這座體育館不只由學校使用,假日時會對外開放,所以我們將附近的人行道也一起想好,使用者很容易能從丟丟噹森林那一帶走過來。當然,小學生也很容易走過去,到「紅磚屋」聽聽故事、在「丟丟噹森林」廣場上玩玩。將來要增減哪些空間,也都很容易。

宜蘭市中山國小「小巨蛋」不是獨立個體,有許多通學廊道連結四方

郭聖荃(右)與「小巨蛋」結構技師胡裕輝在工地現場

我近期正在參與的新竹市關埔國小設計與監造,也在做類似的事。它是一所全新的學校,但是我們仍然想打造#與周圍街區一起生活的感覺,學校也很願意讓出空間。

依照該區域的「土地使用分區管制」,人行道最少只需4米寬。但校方很樂意與周邊的社區分享校園,於是將教室退縮的四米合計,人行道最少都有8米寬。而且最寬的地方達20米,其實有點小廣場的意味了。

關埔國小的部分人行道像是廣場了,這是為了#與周圍街區一起生活

考古學家挖到那麼多碎片之後,該如何拼湊一個時代、揭露過去的生活?這或許得像偵探一樣擁有系統的想像力。

建築師也一樣,只不過方向是相反的。我們在思考建築時,如果沒有能力想像它未來是什麼,又如何開始呢?所以這趟義大利之旅我體會到,建築如同「倒置的考古學」,設計當下也預想未來會開展什麼樣的事物?使用的人們,又如何#參考建築師遺留的線索,生活其中?

郭聖荃在宜蘭田中央

註1:大狗一世為Scala家族的建立者,古堡則為大狗二世(Cangrande II)建立。
註2:左甚五郎為建築名匠,為了不完美,故意在「知恩院」屋頂漏了兩塊磚,並在廟中留下一把雨傘。至今該雨傘仍在寺廟一角,原樣保存著。
參考資料:《Carlo Scarpa and Castelvecchio Revisited》,Richard Murry,1991。

它和我原來認知的客觀報導毫無相似之處。它極端主觀、浪漫、印象派,是我 的經歷,而不是以一個都市為主體。那是一個在特定時空、經由一雙特定的眼 睛所見到的威尼斯――一雙年輕的眼睛,僅對應了對青春具刺激性的事務。 ――《威尼斯》(The World of Venice)前言,珍‧莫里斯(Jan Morris),1974

田中央工作群 ──「威尼斯行動」數位專區


田中央工作群 ──「威尼斯行動」系列專文


1. 【總論】慷慨成蔭、直面未來的大樹學校 ──「田中央工作群」之「威尼斯行動」

2.【緒論】 創造中的地景──田中央建築與「威尼斯行動」

3. 吳卓勳:以海洋觀點,讓事情多一些角度

4. 蘇子睿:我最愛去的地方就是工地

5. 林煜融:「連續性」的好,是能讓人眼觀四方

6. 黃宇茗:好的景觀,該是與原有環境融合

7. 蘇峻毅:破碎的邊界或縫隙,才會有浪花

8. 陳軍儒:順其自然的空間,才會有人與人的互動

9. 王翰偉:弱勢族群與所有市民能一起使用的是……

10. 郭聖荃:建築如同「倒置的考古學」

其他人也在看

你可能有興趣

影音推薦

#廣編企劃|【2023 天下城市高峰論壇 #9】新竹市交通處長 倪茂榮:改善交通,必須先做出優良示範道路|天下雜誌✕未來城市

已成功複製連結